中国石油躬身入局32年,扶贫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以民生为本,产业发展为继,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扶贫生态布局。变的是贫困地区的旧貌新颜,不变的是中国石油的扶贫初心。
新疆察布查尔县红花产业园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10月17日的国家扶贫日备受瞩目。
新冠疫情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既要做好脱贫攻坚必答题,又要做好疫情应对加试题。既要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又要巩固已脱贫成果。“抗疫扶贫两不误”成为2020年脱贫攻坚的主旋律。国有企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过去数年中建立了完善的扶贫制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1988年,中国石油开启了扶贫之路。32年扶贫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区市、476个县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70亿,惠及帮扶地群众超过千万。“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总部累计承担7省15县区定点扶贫与对口支援任务,所属单位也在1175个村开展帮扶工作。
扶贫成果背后,离不开中国石油“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扶贫工作机制,责任、制度、决策、监督、考核五大体系。得益于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中国石油的扶贫工作在疫情期间仍有条不紊地推进,并为后疫情时代的脱贫防返贫提供了经验样本。
先造血管再造血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的村民一直生活在半山腰上,在空中俯瞰,能看到蜿蜒的盘山公路纵横交错,将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村镇一一串联起来。
10年前,这里还是“与世隔绝”的深度贫困县。耸立的山峦与千沟万壑将习水县包裹在大山之中,泥泞崎岖的山路有如“天堑”。坭坝乡南天门村村民龚清会回想起那个时候,最怕的就是生病:“有人生病,得4个人抬着走,抬到乡镇医院要5个小时。”
在醒民镇马蹄村,村民们把山路称作“晴天一把刀,雷雨一把糟”。雨天山路会淤积出坑坑洼洼的泥塘,只能穿雨鞋蹚水步行;而雨过天晴之后,太阳把黄泥晒干,土上压出的印子,就像一把把尖刀,一不小心就划得鲜血淋漓。
黔路难行,成了习水县村民们贫困的“病根”——外界的新鲜事物进不来,老百姓养的牲畜、种的土特产也运不出去,孩子无法上学,老人不敢生病,只能代代窝在大山之中。当时的习水,除了127个贫困村外,还有91个村皆有贫困人口分布。
听闻中国石油要修路的时候,村民们炸开了锅,都希望能“把路修到家门口”。修路时,因为挖土机上不来,只能人工挖掘与搬运,工人们背着材料一步步爬上山腰,还要提防掉下路边100米深的悬崖。
2011年,中国石油援建的醒民镇龙马公路落成;2015年,红岗村螺榨公路完成扩建。时至今日,这两条公路已成为习水县醒民镇的两大扶贫地标。
玉带绕青山,天堑变通途。“通路”就像给习水县的脱贫行动按下了启动键,自此以后,水电信号铺满村落、土特产走出大山、孩子们纷纷外出求学、乡村旅游民宿陆续落成……百姓们的土房、木房也慢慢换成了小洋房。
习水县是中国石油10个定点扶贫县之一,中国石油在这里陆续完成了龙马石油公路、新农村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人畜饮水工程等20余个扶贫项目,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84872人购买了医疗保险。
村民们都说:“这条路是我们的跳板,让我们跳出了穷窝,走进了光明。”
历来扶贫工作,连路都不通的山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基建设施不到位,一切扶贫工作都无从谈起。要为帮扶地居民输血,并教会他们自我“造血”,都要先从“造血管”开始。如习水县一样,中国石油在各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投入1500万元建设新疆青河县和尼勒克县节水灌溉工程,投入2800万元建设江西横峰县旅游公路、河南范县自来水厂等项目……通过援建牧民安居、学校医院、饮水灌溉等方式,先解决贫困地区基建设施落后的问题,再开展后续工作。
点山成金
在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姜庄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民宿——“姜子牙的渡口”。自去年开业运营以来,这里凭借着独特的黄河渡口文化和姜子牙的千年传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服务好、硬件强、标准高,在落地窗前就能看到黄河,这是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来自北京的刘先生一家对“姜子牙的渡口”赞不绝口,当得知这里曾是贫困地区,民宿管家都曾是贫困户后,刘先生更为惊喜,表示以后要带更多的朋友来看看这座饱经风霜、千年不衰的渡口村庄。
姜庄村是个沿黄河堤坝而生的古村,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与黄河交汇之处,也是周朝名相姜子牙后人的世代居所。但名门之后与交通枢纽的双重光环并没有给姜庄村带来实打实的助益,加之地处黄泛区,当地居民一度深受贫困所累。
中国石油在台前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始于2007年,内容遍及民生、产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在十余年的工作基础上,中国石油对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都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实现“村庄内部造血”,中国石油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扶贫新模式: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中国石油投资1500万元,在姜庄村建设了10套20间民宿、接待中心、活动中心、自然博物馆以及旅游配套附属设施,帮助当地贫困户通过闲置房屋流转、合作社劳动取酬、配股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
村民吴凤英在2019年初参加了中国石油在村里组织的泥塑、插画、餐饮小吃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并和9位村民顺利应聘了民宿管家岗位。现在吴凤英月收入保持在2000元左右,再加上项目分红,家庭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截至今年8月,姜庄村民宿累计收入近60万元,管家工资发放近20万元。
和姜庄村一样,全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居民都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几亩薄田、养几只牲畜,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囿于技术、资源与认知的局限,他们守着丰富的资源,经济水平却止步不前,无法把“青山绿水”变作“金山银山”。
“旭航”助学项目,为8省20县1.14万人次贫困高中生提供生活学习支持
“把资源产业化”一直是中国石油的强项。中国石油基于各个贫困地区的本土特色,从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多个方向入手,因地制宜地挖掘出各地脱贫致富的门道,实现“精准扶贫”。新疆巴里坤县的哈密瓜产业实现了种植、收购、销售、特色化、品牌化的标准化流程,远销疆内外;察布查尔县的红花产业园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产业基地,并与红花籽油加工厂深度合作;范县、尼勒克、托里等地,都拥有了自己的乡村旅游项目,居民日渐富足……
中国石油的产业扶贫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资源产业化、产业标准化、产品市场化。首先,挖掘当地特色,寻找契合的谋生致富门道,是乡村旅游、养殖种植或是农产品加工等;之后对症下药,通过多种帮扶方式,将特色产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升级,告别手工作坊模式;最后,借助中石油的渠道优势,采购商品,推动扶贫产品进社区、食堂、便利店。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以品牌打造、营销宣传等方式,促进扶贫产品的商品化与市场化。
扶贫重在扶智
在中国石油扶贫干部胡波的扶贫经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他到达大巴山深处的平利县湖河村时,当地居民问他的第一句话——“你来扶贫,带了多少钱?”
“村民们穷怕了,目光也没那么长远,给村里投点资,各家各户都想方设法把资源弄到自己手里……”村支书柯祥根叹息不止,却也无可奈何。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中国石油已累计派出扶贫干部超过1万人次,深入一线之时,扶贫干部们“碰钉子”是常有的事。事实上,对于很多贫困户而言,物质生活的匮乏只是“贫困”的一个切面,真正落后的还有思想观念。囿于教育和眼界的桎梏,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与改变往往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这让扶贫干部们意识到,扶贫不仅要扶到点上,还要扶到心上。
江西横峰县黄藤村有一家“阿霞便民超市”,涵盖了零售、电商、快递、外卖等多项业务,是百姓们的“万事通”。而在两年前,阿霞超市还是一家只有一个货架、门可罗雀的小卖部。两年前,中国石油驻村干部黄勇等人找到店主黎慢霞,提出门店可以扩大业务,综合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和布局理念。阿霞起初对此半信半疑,后来黄勇推荐她参加电商培训,并帮忙拓展业务渠道,将门店改造升级,扩充业务,超市生意日渐好转。阿霞一家收入持续增长,不仅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开设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合作社经济管理等技能培训班,是中国石油打出的“智力扶贫组合拳”。扶贫重在扶心与扶智,扶贫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劝说、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步步从思想上改变居民落后的心理认知,让他们能有一技傍身,也养成了“自力更生”与“创新求变”的观念与习惯。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累计培训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超过5万人次。
成人们的观念通过技能培训与实践慢慢发生转变,而为了更长远计的发展,中国石油认为,普及并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才能从根上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基于此,中国石油开展了教育帮扶项目“旭航”助学与“益师计划”。前者为欠发达地区被迫辍学的贫困中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资助,已惠及8省20县1.14万人次;后者组织北京地区优秀教师赴新疆、河南、贵州等地的贫困地区开展学科交流,并选派乡村教师赴京进修。
白秀娟是河南范县第三小学的校长,一年前,她与北京师范大学培训中心主任余凯通过“益师计划”结缘,白秀娟有了人生第一位教学理论导师,隔几天就会攒一堆问题请教。名校的教学理论辅导让她感激不已:“现在范县第三小学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前不久还获得了河南省舞蹈大赛的一等奖。”益师计划是中国石油在教育扶贫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本着“授人以渔”的理念,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截至目前,“益师计划”已覆盖7省区14个市县,累计培训教育工作者7700多人次。
“海拔最高的手术”
2017年8月23日20时33分,伴着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双湖县人民医院走廊上的所有老百姓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是双湖历史上第一台手术,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海拔最高的剖腹产手术。中国石油援藏干部、时任双湖县常务副县长的梁楠郁,对此百感交集。
双湖县位于西藏那曲市,平均海拔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最低气温零下40度,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4年前,梁楠郁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双湖还有21.9%的人口没有脱贫。梁楠郁耗时一年时间跑遍了双湖的每个村落,他发现,当地老百姓饱受婴儿夭折、风湿、阑尾炎、肝包虫等病痛的折磨,当地的医疗条件对这些病束手无策,“有了健康,双湖人才能奔向小康”。
其时,中国石油已先后组织医疗小分队,在双湖开展多次巡诊坐诊,诊疗患者逾上千人次,但双湖本地仍然不能“自医自足”。在此基础上,梁楠郁将医疗援藏的重点从巡诊发药为主的“看病”转向以手术为主的“治病”;同时,他与双湖县人民医院院长强久卓玛盘活了医院库房的现有设备,并协调中国石油捐赠112.5万元,购置了呼吸机、腹腔镜等医疗设备;从2016年开始,双湖县选派28名医生到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等地培训,培养医生团队。
中国石油医疗小分队在西藏双湖巡诊坐诊
数年的积累之后,现在的双湖医院各科室人员日趋完善,县人民医院已经能自主开展阑尾切除手术。梁楠郁对双湖医疗的希冀,是“让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县,就地诊疗”。一直以来,疾病都是横亘在精准脱贫之路上的“拦路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屡见不鲜,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根除穷困“病灶”的关键。
2009年以来,中国石油医疗定点扶贫足迹遍布各地,以完善医疗设施、培训乡村医生、派驻支援、定期开展医疗巡诊义诊为主要抓手,目前已累计诊疗患者上万人次。2016年,中国石油同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启动“同舟工程”,发挥中国石油捐赠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发动各界公益资源为病患家庭捐赠资金。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同舟工程”在江西省横峰县缓解了246户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多年的扶贫工作,让中国石油积累出一套完整的“扶贫方法论”——以“民生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医疗扶贫”为四大方向,既重“解燃眉之急”,更重“拓长远之路”,形成了长短结合、点面共行的立体扶贫格局。民生起则医疗足、医疗足则教育盛、教育盛则产业兴,中国石油打造出完整的脱贫生态链闭环,可以让贫困地区实现更为长远的“自我造血”。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10个定点扶贫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答卷的背后,是中国石油32年的日积月累与万众一心。全国上下的脱贫战绩,也是这样一点一滴聚沙成塔。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石油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将继续,中国石油将与国家和人民一起,以星火汇聚之势,共同绘出全面小康的成果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