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超越自我 守正创新 ——程大利水墨作品展今日开幕
2020年10月16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北京画院主办的《笔谭——程大利水墨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40余件,系程大利先生自2015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问墨》展之后的新作。展览通过师传统、法自然、融汇东西三个方面,集中体现近年来艺术家涵精执要的思考及其笔墨实践的探索。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
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徐锡澄、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赵斌、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国务院参事室文史司司长耿识博、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忽培元、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徐里、著名美术家邵大箴、张立辰、李宝林、马振声、郭怡孮、吴悦石、张复兴、程振国等嘉宾出席了展览活动。随后,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笔谭——程大利水墨作品展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原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李小可、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继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高译、北京画院理论部副主任、画家怀一、姚震西、原《江苏画刊》主编靳卫红、国家画院教学中心学术主持马啸、国家画院研究员张桐瑀、《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画家、评论家许宏泉、陈仕彬等嘉宾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
嘉宾签到
嘉宾参观
刘曦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座谈会由刘曦林先生主持
王明明(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原北京画院院长)
在程大利身上体现了一种中国画的发展规律,那就是积淀。他的笔墨,一直在追求中国画大的境界和意味。画面中写生的味道越来越少,沉浸思考的部分越来越多,而且笔墨语言完全融入到他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去。所以我们看他的画,会感受到古已有之的文人气。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
在程大利身上,我看到了四个字,那就是“守正创新”。他的笔墨出自传统,精神却是开阔融合的,视野很宽,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同时,他很好地解决了写生和创作的关系,可以说他是把创作转移到户外、转移到山水造化中去了。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华文明是源流有序的,不能够把创新建立在对传统的割裂上。程大利师法古人,对历代名家画论有着深入研究,他在讲传承的同时又着意去表现时代精神,能够将古人的笔墨精神移为我用,作品中笔与墨相互渗透,非常耐看。
李小可(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
程大利能够将最传统的笔墨表现痕迹与结构做到浑然一体。他既有对客观世界感受的表达,同时又强化了笔墨内在表现力的丰富性;能够用笔墨的点、线、皴、染来构成形式美,又能传达出物象之美。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程大利对黄宾虹的笔墨有着很深的体会。同样,他也极为注重画家的内在精神和修为。黄宾虹曾说“章法屡改,笔墨不移”。时代面貌虽不相同,但笔墨的精神是要延续的,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地很明确。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我想用八个字来形容程大利先生。第一是格局,格局是胸怀的体现,程先生是有大格局之人。第二是格调,格调是人格、人品、学养的综合体现,程先生是有高格调之人。第三是丰厚,这是纵向来讲,即从古到今,程先生是文脉传承有序之人。第四是丰富,这是横向来说,程先生涉足广泛,而这些修养均能从他的作品中映射出来。
高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从哲学上讲,艺术的本质是要回到本真的。无论什么手法,色彩也好水墨也好,传统的文脉一定要守住。《江苏画刊》推动了一大批人才,我想说程大利在当今起到了陈师曾的作用。一是对传统文化有着明确的个人判断,二是能够发现和鼓励人才。
靳卫红(原《江苏画刊》主编)
程大利先生让我感受到文人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他为当代艺术提了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传统。同时,他也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面对自然造化和内在心源时的重合时,他重新阐释了用笔万古不变,而气息需要个性与时代的道理。
展厅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笔谭——程大利水墨作品展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期:2020/1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