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秋冬进补,要避开5个“坑”,调理身体,才更健康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秋冬时节适时进补,可提高人体耐寒的能量,以及免疫力远离疾病。有“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依然保留了秋冬进补的习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人对秋冬进补有一些认知误区,不恰当的进补方式反而加重人体代谢负担,对身体健康不利。在此天气寒冷之际,总结了5点常见的错误,供大家参考,同时提醒大家注意科学进补。
老年人秋冬进补要避开5个“坑”:
1、“进补”就是要多吃肉
天气冷之后,人体对热量的需求往往更大,才能保持恒温。而肉类食物含有很高的脂肪与蛋白质,所以具有较高的热量,多吃些肉类可以提高人体抗寒能力。当然肉类食物中也含有各种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所以被人们视为营养食品。且天气转冷之后,人们的胃口好,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就经常会买些肉来改善伙食。
事实上,如果偏食肉类食物,而蔬菜摄入量不足,一方面容易的导致营养失衡,不利于人体健康。同时还容易加重胃肠代谢负担,肠道油腻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对于胃肠不好的中老人,更容易出现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此外还特别容易发胖,对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
建议:天冷之后,可以适当增加些肉类食物,以鱼类、家禽以及畜瘦肉为佳,但是不宜进食太多,同时要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现象,每天也要保持一定量新鲜蔬菜的摄入。
同时要注意坚持运动锻炼,注意适时添加衣物,也提高人体抗寒的能力,防止感冒。
2、“以形补形”,缺啥就补啥
很多人还认为身体缺啥就补啥,“以形补形”。其实这也是对营养的错误理解。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一共有“7大”类;分别是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与水。我们进食的任何食物,都是为了从中获取这些物质。所以“以形补形”的理解定然是不正确的。但是不能排除一些食材中富含来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所以起到来了很好的进补效果。
此外,单纯的理解人体缺啥就补啥,也是不科学的。比如一个人很瘦,我们不能每天多吃大肥肉道理是一样。因为人体进食的食物还需要通过胃肠的吸收,以及人体肝脏的代谢,然后才能被人体利用,进而转换都能能量或者组织细胞。如果人体胃肠功能虚弱,或者肝功能有问题,即使进食了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也不能更好的被人体利用。
建议:对于胃肠功能不好的人,要先调养胃肠功能,提高人体消化吸收功能;比如饮食清淡,避免高油与高盐以及高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油炸食品。
然后是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三餐最好的是定时定量,不要养成吃夜宵或不吃早餐的习惯,同时注意运动锻炼,提高人体代谢功能。还要尽量避免熬夜。最后才是注意适当增加些营养食物。
所以整个秋季的进补,首先是调养身体,提高人体代谢功能,为冬补打好基础。
3、越贵的越补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所以人们就想着吃些好的食物来补,认为是“越贵的就是越好的”;什么燕窝、人参之类就开始上来了。
事实上,食材价格更主要的是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定的,产量低,很多人想又很想尝鲜,所以就会比较贵,跟食物的营养不营养没有多大关系。
饮食过程中,食物要均衡,尽量多元化;不要挑食、偏食以及暴饮暴食才更好。同时兼顾人体消化能力以及口感,才更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所以吃什么不重要。营养均衡,饮食的心情以及与谁一起吃才更重要。
4、进补就是吃,忽略了睡眠
很多人认为吃才叫“补”,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如果睡眠不好,吃啥都是补不回来的。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高质量的睡眠是最好的“补药”,当然,“睡补”不是说睡觉时间是要越长越好,注意以下几点。
建议:
首先是要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建议是每晚在9——10点之间入睡最佳,最晚不要超过11点为好。
其次是睡眠的时间;理论上睡到自然醒,然后正好天亮是最好的。由于这个时节昼短夜长,所以睡眠时间也会相对延长,晚上总的睡眠时间一般控制在8——9个小时为好,如果有失眠障碍短不要少于6小时,长不要超过10个小时为好。
5、不要忽略补水
经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说要“冬补”,却水都不经常喝。其实秋冬季节最需要重视的就是补水,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项。
建议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多喝温开水,尤其是中老年人,养成睡前适当喝好水,早上起床之后要喝不少于200毫升的温水。
注意,一方面不要等口渴了再喝。同时也用啤酒饮料、咖啡浓茶等代替喝水。除了多喝水之外,还可以通过喝些豆浆、牛奶、喝粥以及进食一些瓜果蔬菜,也可以给人体补充大量的水分。
总而言之,秋冬进补不仅仅是吃,而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对是人体更为有利,所以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