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例行发布会,围绕《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介绍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有关情况。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5年编写发布《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从地域、机构、专业、病种、技术等多个维度对我国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进行客观、量化的分析和描述,这些指标可以与国际对标对表,同时也可以比较区域间、医疗机构间的质量水平和差异,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医疗质量明确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向社会传递我国医疗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效。
据介绍,我国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4个方面:
一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在机构方面,201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家,其中医院3.4万家;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87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诊疗人次达到2.7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30.4%。在部分专业层面,像儿科、产科等薄弱专业的力量明显增强。2019年每千名儿童医院的床位数2.2张,比2015年增加0.17张。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产科床位使用率从2016年的98.2%下降至2018年的83.7%,所以产科床位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在重症领域,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床位的比例从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2.2%,增幅16.4%。在人力资源层面,2019年全国执业(助理)医师386.7万人,比2014年增加33.7%;全国注册护士总数2019年达到445万人,比2014年增长了近50%。
二是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高。2016年至2018年,反映医疗服务广度的DRGs组数,全国三级医院由535组提升至563组;反映医疗服务能力的病例组合指数(CMI值),三级医院由0.95上升至0.97。同时,2019年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2天,比2014年下降1.5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
三是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三级公立的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为0.60%,二级公立综合医院总死亡率为0.47%,这两个指标均实现3年连续下降。
四是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高。以抗菌药物为例,2011年至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61.4%下降到40.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61.8DDD下降到43.7DDD。
解读:我国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有哪些变化?
10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2019年我国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有关情况举行例行发布会。来自发布会的信息显示,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跟以前比: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持续提升
“十二五”“十三五”以来,国家财政累计投入近75亿元,支持1500余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扩充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此外,通过对口支援、“组团式”援疆援藏、远程医疗等工作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同时,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从制度体系方面,颁布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明确工作机制;在组织体系方面,在国家层面建立了40余个国家级质控中心,以及1400余个省级质控中心,构成了组织管理体系;在规范体系方面,制定发布一系列临床诊疗指南、规范、标准、临床路径;在指标体系方面,从专业、病种、技术等层面制定质控指标,扩大质量监测范围。这些方面的工作已经涵盖了心血管、肿瘤、呼吸等主要临床专业以及麻醉、重症、护理等平台专业。由此——
我国心血管病的质量指标在持续地改善,住院死亡率这个指标是反应住院患者诊疗质量的核心指标,从2013年的1.7%下降到2018年的0.9%,下降了47%。
我国不断完善国家、省、市肿瘤三级质控体系,28个省份成立了省级肿瘤相关质控中心。全国已建立起1413个放射治疗中心,约86.2%的中心可以提供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约67.4%的中心可以提供调强放射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以及新型治疗模式不断涌现,进一步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存。
截至2020年9月底,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已经协助全国31个省(区、市)的2700余家医院成功建立了卒中中心,同时还建立了以这些卒中中心为核心的“一小时急救圈”,覆盖范围已超过全国60%的居民区。
过去十年,全国设置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数量由1000多家增加到4000多家,全国ICU医生的执业人数增加到6万多人,ICU执业护士的人数增加到10万多人。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报告数据显示,重症医学抽样医院数是3000多家,总的重症医学科收治病人数达到211万人,重症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是8.3%,较前些年有稳步下降。
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对全国1800家医院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发现,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这些反映患者安全的质量指标的中位数和变异度在逐年缩小,反映出医院护理质量向好改善,医疗机构之间差异性在缩小,比如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中位数从2017年4.19‰下降到2019年的3.53‰。
跟国外比:部分领域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发达水平
“就生存率来讲,我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经明显提高。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现在目前的40.5%,将近10个百分点。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83%,这和国际发达国家的诊疗水平是相近的。而我国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高于发达国家。”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这些都表明,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及新术式、新理念和新研究的应用,是有明显成效的。
赫捷介绍,随着我国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国内越来越多的肿瘤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肿瘤诊疗标准制定机构采纳,用于制定国际临床诊疗标准,提升了我国临床科研的国际地位,同时肿瘤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药物在临床也被推广和应用。
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先进水平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疾病治疗领域。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主任王拥军表示,相较“十二五”末期,国家质控中心的系统工作使我国卒中急救溶栓治疗率提升了126%,院内急救延误时间缩短42%,住院死亡率降低66.7%(从1.2%降至0.4%),医疗服务质量关键指标整体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从整体上来看,心血管疾病的重点疾病和一些重点手术,诊疗结局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逐步地缩小,从单个医疗机构的层面有的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樊静举例,比如说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018年的院内手术死亡率它的中位数在1.7%,同期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是1.8%,“说明从整体上看,我们跟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不相上下的”。
跟人民群众的需求比:温度背后是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尽管成效显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提示,我国也存在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医疗质量安全仍有薄弱环节等问题。下一步的工作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快医疗资源区域间的合理布局,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
“我国卒中救治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院内急救延误时间有了显著缩短,但院前延误也就是患者从发病到到达医院的时间这10年来没有显著改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于卒中这一急症,许多患者没有正确认识它的严重危害,没有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王拥军说,研究数据发现,我国仅有12.5%的卒中患者通过急救车前往医院,而这部分通过急救车到医院的患者与不通过急救车到医院的患者相比,他们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要显著提高70%。“所以呼吁广大群众如果有疑似卒中症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呼叫急救车并尽快到达医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人的增加,民众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多元,甚至标准会更高,提供高质量的具有人文的护理,既是社会民众对护理的一种呼唤或者需求,也是护理改革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么莉强调,护理或者整个医疗工作是带有温度的,这个温度背后是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标准确保病人得到安全、有质量的照顾。
“我们也在加强重症的质控体系建设,因为重症医学的质控体系原来主要是在三级医院,近两年也在加强二级医院、县医院的重症医学质控体系的建立,因为这样能够使得县级医院、二级医院的ICU医疗质量水平够跟三级医院有同样的标准,也促进他们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邱海波说。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叶龙杰
审核: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