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厦临扶贫实践”系列报道」山窝窝里孵出扶贫“梦工厂”

2020-10-17新闻6

编者按

临夏州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厦临公司”),这家名字取自厦门和临夏的企业,由市国资委部署,国贸控股集团牵头,联合建发集团、象屿集团、港务控股集团、轻工集团和夏商集团共同出资组建。自厦门市与临夏州结对帮扶以来,厦临公司在临夏州委州政府、各县委县政府、州县各部门、援临工作队和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国资国企优势,积极带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因地制宜,从无到有发展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展现国企担当。今日起,本报推出“厦临扶贫实践”系列报道,聚焦厦临公司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扶贫同扶智相结合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厦临扶贫实践”系列报道」山窝窝里孵出扶贫“梦工厂”

厦琳鞋业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

台海网10月1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临夏州群山起伏,沟壑纵横,世代蛰居的村庄星罗棋布般散落山间。如何在“山窝窝”里搞产业?厦临公司为贯彻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精神,在市国资委部署下,通过董事会的顶层设计,大胆探索,从无到有,发挥国资国企优势,牵手民企推动劳动密集型项目落地。如今,大山里建起了扶贫车间、扶贫工厂,一双双造型时尚的运动鞋,一件件工序复杂的衣服,通过工人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口到欧美国家。

截至目前,厦临公司在临夏州运行项目31个,在建项目一个,累计带动225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引导11家企业立项投资3.57亿元,项目投资累计1.97亿元,建立15个认证的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员209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42人,收入满4000元的建档立卡户1018人。大山深处的扶贫工厂,已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梦工厂”。

牵手民企优势互补

建起扶贫车间

扶贫样本:厦琳鞋业扶贫工厂

在位于临夏州和政县的厦琳鞋业扶贫工厂,“哒哒哒”的针车运转声不绝于耳。针车六组组长宋玉梅拿着组员刚生产的鞋面,瞪大眼睛检查针线缝合情况。做事麻利的宋玉梅,目前带15个组员,“哪道环节堵了我就上,确保产品品质。”

宋玉梅是建档立卡户,公婆患有残疾,老公在城里工地当架子工。2018年年底,厦琳鞋业一开业,她就报了名,“工厂离家近,上班的同时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如今,宋玉梅每个月能挣2800元。

厦琳鞋业由厦临公司和古琳达姬合资设立。古琳达姬是厦门本土成长起来的知名鞋企,产品远销海外。“民企的优势在于有订单、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经验,但缺资金和资源,国企刚好与之优势互补。”厦临公司董事长杜少华说,厦临公司在厦门市国资委的部署下,依托国贸控股集团和其他股东方的大力支持,探索出了“厦临公司出资、民企提供订单和技术保障”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帮扶模式,厦琳鞋业是首个“试验田”。

实践证明,国企带民企的东西协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叠加。在双方努力下,厦琳鞋业工厂很快驶入发展轨道。“刚进厂的时候只有4个组,现在已有8个组了,每个工人都有小组长带,周末还有学堂,大家边做边学,进步很快。”说起厂里的变化,宋玉梅很是感慨。

而就在近期,宋玉梅圆了一个心愿——把家里的土坯房推了,新盖起6间砖房。“打算过一阵装修天花板,再买点家具,过年前就能搬进去住。”一说到这里,宋玉梅嘴角就不自觉上扬。

在厦琳鞋业扶贫工厂,工人们“幸福清单”里的愿望越来越多地被实现。截至今年9月底,厦琳鞋业扶贫工厂已有551员工,其中包括150名建档立卡户。

全产业链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样本:厦临鞋业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厦临扶贫实践”系列报道」山窝窝里孵出扶贫“梦工厂”

厦琳鞋业针车六组组长宋玉梅(左)正在检查生产进度。

厦琳鞋业扶贫工厂做起来了,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厦临公司负责人的心头:工厂接的是来料加工的“短平快”项目,短期来看效果不错,工人口袋也鼓了起来。但产业扶贫重在可持续,要协助当地构建造血机制,形成内生动力。

如何破题?厦临公司与古琳达姬方面商量后决定,从单一的来料加工升级至整鞋生产。他们发挥“国企带民企”的优势,围绕设备更新、工人技术升级下功夫,还选派十多位工人到古琳达姬厦门工厂培训“充电”。

2020年8月,厦琳扶贫工厂开始承接整鞋订单,从裁断到针车再到成型,提供一揽子的生产服务,工厂由此迈上一个新台阶。紧接着,厦临公司谋划长远,在和政县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厦临鞋业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扩大规模,强化协同效应,计划将生产出来的鞋子直接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欧洲市场。

今年8月底,厦临鞋业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一期正式投产。崭新的两层厂房内,楼下,300多台针车一字排开,楼上,成型车间里相关设备应有尽有。基地还建有食堂、宿舍,为员工打造“5分钟生产生活圈”。

“生产一双鞋子,至少需要二十几道工序。我们依托生产基地,构建全产业链,一方面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降低成本,促进价值链增值。”厦临公司副董事长李勇说,截至9月底,厦临鞋业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已吸纳300多名工人。

引进高端设备做好产品

异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

扶贫样本:厦临华洋针织扶贫工厂

100台业内最先进的电脑横编机的运转声仿佛鼓点,奏响脱贫增收的强音。这里是位于永靖县城北新村的厦临华洋针织扶贫工厂1号厂房,一个工人可以管8到10台机器。而在不远处的2号厂房内,工人们在缝盘机流水线上聚精会神地作业。

“这份工作上手还是很快的。现在我每天把孩子送上学后就来厂里上班,一个月能挣2500元左右,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这话的是已入职3个月的张东霞。张东霞家是建档立卡户,公婆常年卧病在床,如今在华洋针织扶贫工厂上班,她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城北新村是一个异地搬迁点,2019年8月,厦临公司发挥国资国企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从毛衫产业发达的山东省海阳市,引进华洋工艺品有限公司到此合资注册企业,帮扶1209户异地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华洋公司总经理马明星说起与厦临公司的合作渊源,第一个蹦出的词是“感动”。彼时,他受厦临公司邀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临夏考察。“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但厦门扶贫干部、厦临公司工作人员不畏艰苦、工作务实,令我很感动。这让我对合作充满信心。”

从滨海城市到大山深处,厦临华洋针织扶贫工厂并没有降低标准。“一开始,我们就朝着‘高起点’方向努力,引进最先进的设备,以机械化确保产能,为当地产业注入新活力,创造新价值。”马明星说,华洋公司和厦临公司携手引进国内一流电脑横编机品牌的最好机型。

如今,工厂通过打造一个资本密集型厂房和一个劳动密集型厂房,力争实现1+1>2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再投入设备,争取尽快完善产业链,使扶贫工厂能做出毛衫成品,到时候,我们的产品就可以直接通过中欧班列出口到欧洲。”马明星说。

发挥优势

提升扶贫项目市场化水平

扶贫样本:厦临公司(达板)轻工产业园

「“厦临扶贫实践”系列报道」山窝窝里孵出扶贫“梦工厂”

图为厦临公司(达板)轻工产业园建设项目现场。

秋风萧萧,寒意渐浓。位于临夏东乡县达板镇的厦临公司(达板)轻工产业园建设项目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正以“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慢不得、一刻也耽误不得”的拼劲,加力推动项目建设。

厦临公司(达板)轻工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面积近40亩,规划建设一栋三层综合楼,两栋二层通用标准钢架厂房。项目计划引进洛阳天佑春都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由厦临公司联合临夏州亚龙清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及东乡县湖里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公司由厦临公司控股,生产及销售清真食品。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一期投资预计3000万元,可提供工作岗位上百个,年产量超过5000吨,年产值上亿元。

“项目于今年8月开工,计划11月底竣工,就在10月10日,综合楼已完成封顶。”厦临公司总经理方志国介绍说,项目自开工以来,各项工作如火如荼,推进有序。“我们将继续争分夺秒,保质保量推进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明年春节前能投入生产。”

厦临公司(达板)轻工产业园所在的达板镇是沿洮河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沿洮河经济带建设项目,位于兰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具有明显区位优势,把达板轻工产业园建设好、发展好,对于临夏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为确保产业扶贫精准到位,厦临公司在深度调研洮河区域优势和自然禀赋的基础上,规划发展定位。“结合第一产业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我们最终选定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生产清真食品,推动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方志国说。

做食品,恰是厦临公司股东方所擅长的。方志国表示,达板轻工产业园项目将依托股东方在设备、技术、人才、渠道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建立稳固的销售链、市场链,提升扶贫项目市场化水平,在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的同时,为东乡县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文/图 记者 林露虹)

#扶贫车间#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