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观看量3500万、话题量5400万,《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有何不同?

2020-10-17新闻12

原标题:观看量3500万、话题量5400万,《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有何不同?

雪山下、圣湖旁、317国道环绕……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中国正在说》节目组打造的脱贫攻坚特别节目,走出了演播室,站上了海拔4000米新高度,以天地作舞美,在历史行进的坐标中讲述生动的脱贫故事,完成了电视政论演讲节目录制的新挑战,也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系列特别节目分《天路——脱贫攻坚的德格实践》《天路——东西协作扶贫的昌都实践》两个篇目。播出当日,“脱贫攻坚的德格实践”网络直播实时观看量1080.95万,收视率福建省网第一,16省网第八;“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昌都实践”网络直播实时观看量971.755万,收视率福建省网第一,16省网第六。目前,两期节目网络播放量2000万+,抖音播放量1211万+,全网视频观看总量突破35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5400万。

观看量3500万、话题量5400万,《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有何不同?

“根源是把理论真正寓于现实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特约主持人江宇认为,《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系列特别节目之所以能赢得广泛认可、实现有效传播,在于切实把握住了思想政论节目创作的关键和要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呈现生动鲜活也不乏力度、深度和厚度,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理论入脑入心。

但可想而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说》节目组在集团和卫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唯有倾尽全力、下足功夫。东南卫视总监助理杨青介绍,《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系列特别节目自去年底开始筹划,于今年5月份正式启动,在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踩点、调研之后,创作团队反复商讨节目方案,“不惧困难和挑战,全部心思放在如何完成设想上。”

广电赋能,典型案例中以小见大

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无疑是一项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成就。节目总编导、《中国正在说》执行制片人张蕾告诉记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脱贫攻坚事业更加爆发出张力,也决定了节目有很大的表达空间。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主题,如何切入、如何呈现,成为《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创作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收官的关键时刻,创作组将重心放在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目光聚焦“三区三州”—— “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涉藏地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深度剖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这两个实践样本,展现一线干部群众的实干奋进风貌。

两地都属于“三区三州”,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节目通过呈现其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小见大,展现脱贫攻坚会触及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昌都市是福建省对口援建地区,而德格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定点帮扶县。

张蕾表示,自己最开始关注到德格县是因为一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的广电系统的朋友。“到德格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人。”听到对方的这句话时,张蕾一时很受触动,而今年2月18日,德格县又退出贫困县序列。在经过一番充分了解之后,德格县最终成为《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的主角之一。

张蕾介绍,德格县和昌都市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相距不远,但是它们是两幅各有特色的画,所能表现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丰富的。节目表达上,德格篇从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入手,昌都篇是侧重东西部扶贫协作,两期节目有共同的特点,即并不是单就脱贫攻坚而讲,而是意在透过两个案例自身的脱贫之路反映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融合了民族大团结、四个自信等话题、理论。

应当说,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大量电视节目都做了不同尝试,而且很多节目已经对理论政策层面剖析得十分清楚透彻。张蕾做了个比喻,“如果把这些节目比作工笔画,那么《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则更像大写意画。”《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从“脱贫攻坚”出发并以此为重心,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当地各领域个体的奋斗故事为载体,融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以小见大,延伸出更多品味、思考的空间,给人启发。

融合术与道,一线干部群众现身说法

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定位,以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核心内容,以电视公开课为主要形式,《中国正在说》聚焦近年来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重大议题,汇集思想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不仅开创了电视政论公开课的先河,也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政论节目之一。

不过,此次脱贫攻坚特别节目的形式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节目特别设计“演讲+围谈+互动”的模式,将演讲嘉宾由专家学者调换为一线的奋斗者们,由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扶贫一线干部群众作为主讲人,让他们在自己奋斗现场讲述最切身、最鲜活的故事,站位高也接地气。

“他们也许默默无闻,但真真实实在扶贫攻坚,是为当地老百姓脱贫的事业上做出过具体事情的人。”节目编导孙鲁梅认为,节目的主视角换了,让最一线的干部群众让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正体现了节目表达上的一个核心态度。

与此同时,“宝藏”专家学者们在“围谈区”进行适时而精准的点评。两期特别节目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医药卫生改革专家李玲,“三农”问题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白钢教授坐镇,精彩的理论观点如火花闪现,夯实理想信念之基。

“节目融合术与道,几位老师合力既从方法层面给出具体指导,也从道的层面总结经验,概括出普遍规律。”张蕾表示,节目希望通过专家的点评,指出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群众的行为意义,给他们赋能,激励他们的士气,点亮他们心中的光,这也是广电赋能扶贫事业的重要方式。

另外,节目组特别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江宇担任特约主持人。“他的特点是脚底板做学问,不是坐而论道。”张蕾表示,作为《中国正在说》的“老朋友”,江宇既对节目熟悉,也视野宏阔、理论功底深厚,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价值理念与节目十分契合,可为节目带来加持。

“在了解了节目创意后,我马上接受了邀请。”江宇说,节目让当事人在脱贫攻坚的现场,面对着熟悉的父老乡亲,亲口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真实、生动也有互动性,可以向观众传递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同时有专家在关键处的概括、升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出于对节目用意和创新的认可,他放弃年假的休息时间,从策划、调研到录制全流程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

据江宇透露,为了让自己在节目中的观点看法、理论表达更加有价值,几位专家也在节目正式拍摄之前,以课题研究的态度和方式,跟随节目组到现场实地调查走访,经常与当地干部进行深入探讨,全方位融入创作。“深度参与后的点评和只是看完演讲的点评完全是不一样的。”江宇认为,专家们在节目中不仅精准表达了自己原有的观点,而且每个人都有新发现,“原汁原味”。

走到最一线,呈现最鲜活场景

最具代表性的脱贫一线干部群众为主角,他们站在家乡原生态的舞台,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想法和经历,同时专家画龙点睛,进行精准的要点提炼和理论解读……节目的创意、内容和形式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但在与之相对的实际操作上却处处有难关。

充分透彻的采访调研是节目品质的前提和基础,高寒地区的恶劣环境则是节目组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张蕾介绍,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团队的采访范围半径大,而且海拔跨度最高到达4700米,空气平均含氧量还不到平原地区的2/3,而大多数成员在此之前从未踏上过雪域高原。

“大家高反生病怎么办?碰到刮风下雨怎么办?所有的这些预测对我们来讲都是煎熬,有的问题是能解决的,有的是不能解决的,永远在不确定的状态中。”作为总编导,张蕾坦言的心理压力很大,她明白从几乎零海拔的地方突然上到三四千米的高原作战,一定会面临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团队每个人都需要在脚力、眼力、笔力、脑力上下足功夫。

他们翻阅了海拔近5000米的山,走过连续72拐的弯道,做过一天13个小时的车程,在高原峡谷里走村入户、观察记录,大量采集样本,对选题进行反复筛选。张蕾说,团队第一次踩点用了半个月时间,采访过的嘉宾有一百多人,有当地推荐的,有自己随手“抓”的。

观看量3500万、话题量5400万,《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有何不同?

“边吸氧边工作是常态。”孙鲁梅回忆,每天工作强度很大,经常早上六七点出门,夜里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点多返回,“这样的状态至少持续了七八天的时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个调研地点之间相距太远,如赤脚医生占玛泽仁所在的村子离德格县城300多公里,开车要约6个小时。

到了正式拍摄时,同样困难重重。如录制昌都那期,团队从德格出发,路程虽只有300公里,但是这段路号称是西藏最险的路之一,正常情况下用时一天,但没想到遇上塌方修路。 “路上堵了一天,所有的工作在车上完成,写稿子、与前后方的人沟通,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到达昌都时距离正式录制只剩下一天的准备时间。张蕾说,所有人都自觉地加班加点赶工,没有人讨价还价,三位节目编导要不就住院了,要不就需要密切观察,身体都出现了状况。

在拍摄的最后一天,负责医疗板块的编导孙鲁梅出现了心梗的征兆,她笑着说住院期间正好也深度体验了一下当地的医疗水平。“昌都市人民医院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点,医疗设备、医生水平、检查服务等方面和平原地区的高水平医院无异,除了藏族脸庞的医生护士来做检查时,其他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住在高原上的医院。”

“自己要融入到脱贫攻坚的氛围中,在筛选嘉宾、设定议题的时候要找到情感共鸣,能够感同身受。”杨青说这是主创团队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的事情。江宇对此补充道,一方面因为节目有价值,另一方面节目组作风扎实,愿意走到最基层、最边远的地方去,在节目拍摄过程中,当地的干部群众非常热情,并给与了他们很多支持和帮助。

创作态度专业、严谨,细微处有真章

“将舞台放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外景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棚内录制的节目效果会打折扣。”经过商讨,杨青与节目组一致认为,既然制作脱贫攻坚主题的节目,团队就要最大程度上走到生产生活的一线去,视觉上也要将最鲜活的场景呈现给大家。

观看量3500万、话题量5400万,《中国正在说》脱贫攻坚特别节目有何不同?

在录制德格篇时,节目组走访、斟酌良久,最后选定了雀儿山下、玉龙拉措旁、317国道环绕的位置,天然舞台、风景绝佳。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意味着物资奇缺。电、路、信号都是问题,而且当时连续几天下雨,转播车又很重,下一站还要去昌都录制节目,必须要保证转播车的安全,必须想办法在草地上铺出一条路来。

尽管如此,但团队还是想克服所有的困难,要想尽办法完成这件事。张蕾介绍,317国道的前身是当年第十八军以平均一公里牺牲一条生命为代价修的康藏公路,十八军主力也是从这里进入西藏,打响了解放西藏的第一枪,非常有意义。“在这里讲今天中国发生的故事,其实我们也是想告慰这些先辈们,今天中国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精神传承得怎么样?”

难题不断,但杨青透露,团队从未打过退堂鼓或者取巧图便,而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实现设想上,“既然决定到现场去,就要把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用足。”

在江宇看来,《中国正在说》节目团队的创作态度严谨,在细微之处也毫不放松。比如基层干部群众没有录制电视节目的经验,编导会一遍一遍帮助他们修改、润色演讲稿,反复练习演讲技巧;节目彩排是从头到尾得几乎把所有流程走一遍,是货真价实的彩排。

另外,江宇认为节目在推出时机上也把握得恰到好处。眼前正处于难得的历史交汇点,面对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两场战役,国人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中国制度的自信,也为脱贫攻坚增加了新的动力。同时,节目播出时正值国庆假期,也是昌都解放70周年到来之际,紧接着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将审议“十四五”规划。

既有生动实践,又有理论高度;既有鲜活现场,又能折射普遍规律。江宇评价节目如一个小型的实验室,还原动人脱贫事迹,产生新知识、新理论,充满感召力和说服力,“这是一个很成功的经验,也是一种值得继续做下去的节目模式。”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