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在群山间的东乡县。
位于东乡县的刘家峡大桥横跨清澈的黄河上游。
被冠以“厦门林”称号的防护林工程。
扶贫车间里的工作场景。
拔地而起的城镇楼群。
希望小学里的孩子们。
台海网10月1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土豆销往全国各地,农民实现增收;平地上建起一栋栋新房,贫困户住进新家;名师走进东乡校园,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走进临夏州东乡县,感受到的是东西部协作不断释放出的正能量。
2014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从此千里之外的东乡族自治县与湖里结下不解之缘——短短6年时间,湖里区从产业、就业、消费到民生、教育、医疗,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尽湖里所能,急东乡所需,书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崭新篇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东西协作格局已然形成。
加强“输血”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齐民生短板
崭新的房子鳞次栉比,屋前小院内鲜花盛开,门前新修的柏油路笔直通畅……这里是东乡县凤山乡上沟村。坐在新家的沙发上,81岁的老人马桂兰笑着和大家分享她的喜悦:“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就是走出大山搬进了新房子。”
搬迁前,马桂兰一家居住在上沟村偏远山上的旧房子里:那里不通长明电、没有信号、土地贫瘠……近年来,湖里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工作。随着一栋栋新房建成,一批批贫困户从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原深山,迁到绿洲、平原,住进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建设的安全住房,过上了好生活。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底线,改善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是脱贫路上的“必修课”。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两地党委和政府共同努力。为解决上学难、上学远问题,2019-2020年,市区两级政府同步发力,追加1亿元用于东乡县20所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建成后可容纳9825名学生入学。
力度不减、标准不降、资金不少、精力不散!为加大帮扶力度,湖里区拿出实招——结对帮扶。近年来,湖里区通过广泛发动、对接协调,横向联系,纵向沟通,调动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对东乡县的帮扶工作中来。通过街镇结对、居村结对、部门结对、企村结对、社会力量结对、学校医院结对等形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精准帮扶格局。
目前,东乡县“不愁吃、不愁穿”及安全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三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0.92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8万人,累计减贫9.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74%下降到4.25%,贫困村由159个减少到45个。
提升“造血”
“订单式”培养人才巩固脱贫成果
走进拱北湾村香菇种植基地,女工闵发土麦正在工厂里忙活。她在家门口上班,方便照顾孩子老人,一个月能为家里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
场景转换到厦临远达服饰、厦临鞋业有限公司,车间一派繁忙,女工们操作熟练。在这里,上百名建档立卡户通过勤劳双手脱贫。
土豆深加工,做成薯条、薯片……在厦临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主要的粮食产物土豆被打造成品牌,销往全国各地,上千名贫困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就要抓住人才这个扶贫“造血”必不可少的“干细胞”。湖里区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订单式”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种植养殖能力和外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充分挖掘输转岗位,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等多样化的就业岗位。
出了“家门”就进“厂门”,贫困户打“飞的”来上班……今年疫情期间,湖里区为东乡县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包机接返服务,先后组织3批次包机服务,共接返271名东乡籍务工人员。
多年来的帮扶,使东乡县人民的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当地已形成“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格局,贫困户的原动力得到激发,从而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推动当地脱贫致富。
持久“活血”
健康扶贫教育扶智 释放无限动能
说起这两年生活的变化,今年80岁的布楞沟村村民马大爷赞不绝口。原本往返需一天时间,翻山越岭到县城的医院看病。如今,医生上门服务,足不出户就能看病问诊 。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心头事,也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如何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湖里区进行大胆的改革。在东乡县,来自湖里区的健康扶贫团队助力东乡县搭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网络——在县里,依托县龙头医院,建设县域智慧医疗中心,建设远程会诊、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为基层贫困群众进行远程会诊;在乡镇,流动医院开进田间地头,开进扶贫车间,一线体检义诊送服务;在村里,“云巡诊包”为村民进行电子签约建档、慢病随访管理等。
这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们不仅在当地身体力行地治病救人,还通过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当地科室医护人员专业技术不断提高,医疗队伍不断壮大。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除了医疗保障之外,湖里区在脱贫攻坚中,时刻不忘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以及争贫、安贫、守贫思想,充分调动自主脱贫意识,巩固脱贫成果。
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脱贫、防止返贫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湖里区用心用情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结对签订协议书、线下线上实时交流、捐赠课外读物物资……近几年来,湖里区东乡县两地共有13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他们通过互派老师线下交流,提升来厦跟岗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等方式,扎实开展学校结对工作,将美好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东乡。
【故事】
一个人的支教
变一群人的勠力同心
“这是人生必须做的事。”他说。
到贫困地区支教,在老师心中的地位如“战地医生”“边疆战士”,是职业理想和超越个人利益的感召。于是,招募令下来,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老师陈登连立马主动报了名。
支教为了什么?去东乡做些什么?要留下什么?带着对口帮扶的“问卷”,2018年1月,陈登连开启了支教之行。
到了东乡之后,陈登连发现,东乡的教学与湖里相比,最明显的差别是: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学以填鸭式讲解为主。这是大多数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现状。
面对课堂状况、教师成长困惑等问题,陈登连析教材、谈教法、讲策略,为老师们提高课堂效率支招。本着先行先试的理念,凭着满腔的热情,在没有工作室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陈登连创建东乡县第一个名师工作室——“鹭陇行知工作室”。随着一个个沙龙的开展,当地老师在工作室里不断成长,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了明显提升。
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在支教的日子里,为更加了解乡村教育情况,陈登连坚持每周两天到村校进行教学指导。支教的一年多来,他走遍东乡24个乡镇,70多所小学,开展了60余场教学研讨会,在黄土高坡上打开了湖里教育之窗,留下了湖里美好教育的种子。
如今,陈登连已经回到厦门,不过支教工作还在延续——工作室从线下搬到了云端,两地老师通过“鹭陇行知工作室”平台,进行教学交流,当地基层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数字】
近4.7亿元
据统计,自2014年与东乡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及社会各界帮扶资金累计投入近4.7亿元。湖里区帮助东乡引进6家企业,建成33个扶贫车间,采购东乡县消费扶贫农产品约2700万元,输转东乡籍人员1700余名到厦门务工,选派81名党政干部、专技人才(教师、医生等)支援东乡,结对帮扶133个贫困村。
【经验】
精准高效
组团帮扶挂牌督战村
如何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其中,对于挂牌督战村的帮扶成为重中之重。
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首先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记者了解到,市区两级的社会力量累计向结对挂牌督战村投入资金1402万元。
纵观这些扶贫项目,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准。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对口办的指导下,湖里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工商联、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各街道等单位以及国投集团、天地集团、建发城建集团等区属国企,发动辖区17家企业、16个社会组织结对助力东乡县挂牌督战村。
面对面交流座谈,深入了解贫困村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帮扶计划……他们通过投入帮扶资金、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资助困难群体等方式,助力东乡县攻克深度贫困最后的堡垒。
另一个特点就是高效。
加大“招人”力度,提升“稳岗”举措!湖里区深入挖掘输转岗位,定向推送到东乡县。同时,湖里区还组织企业赴东乡招聘,今年共3次组织8家次企业,为东乡县带去近1000个岗位,共招聘东乡县人员来厦务工6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7人。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落实落细补贴政策等,保证东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保障务工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湖里区还积极引导区级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通过预算单位采购、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采购,以及企业和社会组织帮助采购等模式,购买贫困地区扶贫产品,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
在这过程中,区工商联(商会)还积极发动20多家会员企业投身扶贫工作,设立百万专项基金项目,创新消费扶贫模式——他们委托会员企业厦门市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定向购买和销售临夏州的农副产品。如今,消费扶贫这颗“金种子”在临夏开枝散叶,截至今年8月30日,专项基金已完成消费扶贫约2700万元,其中湖里区对口帮扶的东乡县达400多万元。
(文/记者 陆晓凤 通讯员 柳子昂 陈瑜瑾 图/记者 林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