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中,国家领导人的更替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现代的选举制来进行民意选择,还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继承制,而更远古的时代还有一种“禅让”的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在三皇五帝时代,尧舜禹这三个领导人的领导位置就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进行更替的。
但在《竹书纪年》当中所描述的:“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通过上面的文字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尧舜两个领导人交替时,出现了一些似乎是舜帝篡位尧帝记录。
那么到底在尧舜禹时代是禅让还是篡位的讨论从古至今众说纷纭。由于尧舜禹时代离我们如今的时代太过遥远,而且那时并没有真实可靠的史料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不妨单从禅让和篡位这两个概念来分析一下,尧舜禹这三个领导人的更替是什么样子的。
尧三皇五帝时代是什么样
从大的历史进程来说,全球都经历了几个重大的历史阶段。在如今学者们的研究当中,全球的历史进程被分为原始时期,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而这四个历史时代其实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来区分的。我们要讨论的禅让制其实是在原始时期才普遍出现的。
禅让制从根本上来说是领导人通过选贤的方式找到接替自己领导地位的人并将位置让于贤者,看起来有点像当今社会中的选举制。但与民众选择领导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选举制不同的是,禅让是领导人自己决定将领导权利让出的一种做法。
并且这的所说的权利是以个人政权权利代替社会权利,并不是如今社会的全民公共权利。而在那个时代,因为生产力的限制,政治权利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部落统治的状态。所以部落领导人的位置更替,显然也是以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来进行的。
舜
我们要讨论尧舜禹到底是禅让还是篡位,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尧舜禹时代首先并不是非常太平的时代,甚至在那个时代政权的更替基本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
在尧舜禹之前,黄帝和炎帝本来同时分管着两个不同的地区。后来因为各个部落选择加入的阵营不一样,两位领导人所分管的地区变得比以前要大了很多。于是地区与地区便有了交集。为了争夺这些交集地区,炎黄二帝之间曾经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牧野之战。
而后来因为同样的原因,黄帝和蚩尤之间也发生过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黄帝彻底奠定了当时中华大地上的统治地位。而到了尧舜禹的时代,中原地区的统治依然还没脱离原始部落的政治结构。
而只要还在这个政治环境之下,部落的最高统治者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帝王。尧舜禹这三个统治者被称为帝王,正是因为后世的史学者还处在君王统治的时代,当时的意识形态需要一个圣贤帝王来进行统治方式的参照。
原始部落时期的政治统治其实是因为人类那时的群居环境需要一个事务领袖。这个事务领袖往往要参与多种关于整个部落的各方面具体实务,不但要和部落当中的所有人一起参与劳动生产,更要决定劳动生产的步骤,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需要这个人拥有广博的劳动知识,更需要宽广的胸怀才能胜任。所以禅让制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制度。
炎黄国家概念的产生
在部落统治之后,由于农业生产发展慢慢趋于稳定,私有制的产生加速了整个部落族群的发展。当部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便拥有了一种地区统治向中央统治负责的意识形态。很多不同族群的部落通过战争的手段,实现了从分治到统一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首领自然也就拥有了更大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占有了更多的私人财产。这时觊觎这些私有财产的想法便随之产生,而且保护私有财产的意识也发展起来了。
不同部落之间不仅仅通过自身劳动来进行财产积累,还通过抢夺其他部落占为己有的方式来彰显自己部落的军事实力。
这时的时代,需要一个集体中的上下阶层区分出哪些人可以分得更多的战利品,而那个分得最多私有财产的人则成为整个族群的最高领袖。最高领袖的推举理由,按照家族威望大于劳动付出的规律来进行。为了方便统治那些不属于自己姓氏族群的族群,必然需要一个合理的整体制度。
国家的概念便在这时自然产生了。而在这样一个国家概念下,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大夏朝,国家才在中华大地上真正产生。
从语言的概念上讲,篡位需要有这个“位”才有的篡。这不单单是强调辞藻的准确性,更是明确一个“位”的概念。因为此时的这个“位”已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之后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的“位”了,早已经不是尧舜禹时期那个部落领袖的概念了。
黄帝真相和历史记录的辩证性
当然,史料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古代的史学家早已经开始质疑,尧舜禹时期的政治领袖更替是否是禅让这样一个非常谦卑理性的做法。
比如春秋时期,《荀子·正论》中提到“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也就是说最起码舜代替尧成为政治领袖,并不是禅让这样一个文明的过程,反而有可能是舜篡夺了尧的领袖地位。
那么笔者要在这里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疑问!古代先贤们所记录的史料就一定是准确的吗?
当今的人们在看历史的时候首先推崇的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这部旷世巨著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有影响力的历史学资料,当中某些篇章中也写了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两种不同的传说。
史记
笔者觉得这才是具备现代史学的辩证观念,尊重史实和民间传说的历史观。那么如果我们仅仅通过很多古代文字记录便去确定一个并没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其实并不合理。更何况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
所以看待历史,我们还是要看是否有当时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年代记录和文物来进行判断。无论尧舜禹这三个政治领袖是否是禅让还是存在篡权的情况,我们都要从当时那个时代的生产经济发展来讨论。
尧舜禹时代并没有产生国家的概念。那时的人们依然遵循原始部落推举首领的传统,当然这其中近亲族亲推举的情况也必然存在。因为那时人们已经拥有了财产私有化的意识。如果当时的部落首领认为整个族群都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那么外姓族群的征服就可以被认为是篡位。
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以及政治体制看来,尧舜禹时代并没有这样一个家国天下的概念。更何况很多事件都是人们口耳相传才流传至今的。无论是春秋时代的史料,还是汉朝时代的史料,更何况是更远的晋朝。基本上都离尧舜禹时代很远。这就无法准确的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了。
国家建立总结
所以经过了以上的讲述,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无法判断当时真实发生了什么。那么想要更加准确地去讨论历史上的尧舜禹到底是禅让还是篡权,还是要学习孟子的智慧。
《孟子》里记录过一段对话,非常富有这样一种辩证的意味。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也许这是孟子雄辩之才的口吻,但是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舜代替尧成为当时的领袖,大禹代替舜成为了领袖,这些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我们应该记住的其实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发明了河路疏浚这样一个工程概念,舜帝本身就拥有贤德让人的广大胸怀。
尧舜禹
禅让还是篡位,这并不是仅仅因为运用了何种手段便可以下定论的。无论如何,外族部落进行侵略的情况在那个时代非常普遍,这只能被看作是一个强大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禅让也许是尧帝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篡权也许是因为舜帝害怕自己部落被征服的无奈之举。而且无论是禅让还是篡位,这三位领袖都带给了炎黄子孙繁衍下去的动力,这也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禅让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禅让也未必是真的文明到有像史料上记载的那样如此贤德。篡位也未必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卑鄙。
禅让只是一代领袖明白自己无力再为部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理性选择,篡位也是年轻一代领袖希望自己成为部族当中拥有话语权的那个人而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