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2020-10-16新闻13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兵十五万开启了近十年的乱世。安禄山和普通起义不同,安禄山并非揭竿而起,而是为了推翻唐帝国,获取更大的权力和财富。

在很早之前,安禄山就加入了军队,而当时他只是幽州节度使手下大头兵,安禄山没有背景、没有门路,但其有头脑有能力,不久之后他就凭借军功步步高升,直至升至三镇节度使。

虽说安禄山是个反叛者,但他走的路很扎实,不论是带兵或是经营权术,罕有人是他的对手。如此悍将带的兵,自然不会差。纵观历史长河,很多情况下,边防大将并非死于敌手,而是死于朝中小人之手。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对此安禄山有着十分清晰的头脑,他借助军功高升,随即见到了唐玄宗,他千方百计讨得皇帝欢心,讨得杨贵妃欢心,这样他就有了坚实的后盾。所以,安禄山对中央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以唐玄宗对他的宠信,几乎也没有人动得了他。

在唐玄宗的宠信下,安禄山势力越来越大,为了他的皇帝梦,他将军队训练成了私军,只听他一人的号令,那些将领对他是言听计从,有了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在多年的经营下,安禄山的这支部队战力很强,对外可以平定外族,对内就是一头凶恶的贪狼。在很长时间内,唐军都无法和叛军正面抗衡,就算郭子仪、李光弼,也需要凭坚城做倚仗,才能逐步剿灭叛军。

安禄山有如此强悍的军队,为何十年就被平定了?

一、唐玄宗错误决策,导致潼关丢失

之所以安禄山能起兵造反,掀起滔天巨浪,跟唐玄宗的纵容分不开关系。安禄山打仗很牛,唐玄宗认为其忠心不二,就算有很多人说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迹象,唐玄宗一律不予理会。面对安禄山的要求,唐玄宗全部批准,甚至破例给了他大量空白委任状,让他随意填写官职。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史料记载“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兼三道节度,进奏无不允。”

直到安禄山真的起了兵,唐玄宗才不得不承认事实,派兵去抵抗,而此时已经有些晚了。事实上,唐玄宗早就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在他内心,他不想承认,也不想负责。

唐廷首先派出的将领是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两人经验丰富,如果使用得当,足以保住关中。然而,由于安禄山的进攻锋锐难挡,唐军被迫后撤,封常清、高仙芝来不及向朝廷请示,就退到了潼关。

战争每每到了关键时刻,那个小人必定会出场,此时出场的就是宦官边令诚,这位宦官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因为之前曾向高仙芝索贿无果,就恨上了高仙芝。

在唐玄宗面前,边令诚诬陷封常清、高仙芝无故丧失大量领地,盗减军粮。晚年的唐玄宗比较糊涂,就听了边令诚的谗言,斩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随即唐玄宗命哥舒翰担任潼关守将,哥舒翰同样是一代名将,很清楚封常清、高仙芝被杀的缘由,但他也真的无可奈何,步了前两位后尘。哥舒翰面对的则是小人杨国忠,而在此之前哥舒翰和杨国忠就有矛盾。

为了杀了哥舒翰,杨国忠将国家利益抛之脑后,强制要求哥舒翰出潼关,和叛军决一死战。前文说过,叛军强大,唐军不是对手,只要守好潼关,加上叛军不得人心,时间一长,必定会军心涣散,那是才是出击的好时机。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可是皇帝不听哥舒翰的,只听杨国忠的,他命令哥舒翰出关迎敌,不出所料,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在灵宝几乎全军覆没,潼关被叛军攻克,随后长安也成了叛军的囊中之物。

二、唐肃宗战略决策错误,延长了平叛时间

如果唐军坚守潼关,那么叛军必定占不到丝毫便宜,但在唐玄宗的错误指挥下,在小人的谗言下,害死了诸位大将,也让唐军节节败退,剿灭叛军的时间也只能拉长。

唐玄宗逃亡巴蜀,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李亨在乱世即位,从新确立了李唐的权威,组织兵马抵挡叛军,着手收复长安和洛阳。

李亨重用郭子仪、李光弼,对叛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围剿,但在巨大的功业面前,李亨也犯了错误。李亨的头号谋士李泌,曾经帮李亨制定过平叛决策,如果命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史思明不敢离开范阳,安守忠不敢离开长安,随后直捣敌军老巢范阳,便可以迅速解决叛乱。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李泌分析得通透,但李亨急功近利,并没有采用,李亨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但也给了范阳的史思明喘息的机会,从而拉长了叛乱的时间。

三、叛军首领经常更换,内斗频繁

伪燕政权一共存在了八年,一共四任皇帝,这更换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领导层的频繁更换,只能加快伪燕政权的瓦解速度,没有一丝好处。

安禄山、史思明是叛军的顶梁柱,如果安禄山一直保持身体健康,保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那么唐廷的麻烦就大了。好在安禄山在起兵不久,身体就每况愈下,身患重病,连眼睛都瞎了,就算安庆绪不杀他,安禄山也活不长久。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叛军打仗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他们为了就是利益,安禄山在的时候足以控制他们,但安禄山一死,安庆绪明显没有那个能力,这就给了唐军翻盘的机会。

就连史思明也看不上安庆绪,于是叛军中就开始搞分裂,随即史思明趁机杀掉了安庆绪,自己当上了伪燕的第三任皇帝。史思明很能打,手下兵力精锐,但同样有很多人不服他,一年后,史朝义重演了安禄山的一幕,将老爹史思明也给干掉了。

循环往复,父子相残,而且是在这么多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这么来回折腾,将叛军的实力折腾没了,士气也没了,覆灭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如果叛军能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大家众志成城,是很有可能推翻唐王朝的统治的,但在不停的内斗和争权夺利中,他们丧失了机会,便难以成就大业。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平定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廷任命大量平叛的功臣丶降将以及少数民族部将为地方节度使,这也是当时跟随李亨平叛或者投降的条件。

节度使的权力在安史之乱之后没有消弱,反而增强了不少,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相卫镇之后被魏博镇所并,四镇成三镇,三镇均位于黄河以北,故称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当时也并没有立刻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多数节度使还是听从中央调度,实则各自拥兵,截留赋税等,中央以无力控制。

一些参加平叛的唐将也纷纷邀功,有的升为节度使,导致各地节度使数量增多,从边境扩展到内地,形成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的乱象,之后不仅不听从调度,有些还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有些因为利益之争互相侵占,使得唐帝国政治更加动荡不堪,这正是从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面临的最大难题:藩镇割据。

在唐朝中后期一百多年中,地方藩镇与朝廷的斗争从未停止,用兵规模最大的当属 唐德宗和唐宪宗对藩镇势力的两次进攻。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公元779年

唐德宗即位,不再像其父唐代宗般纵容藩镇政权,想立即武力镇压各地不臣藩镇,但苦于国库亏空,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推出《两税法》,改变了之前历代赋税制度中,以家庭人口征税的制度,从此之后,按财力大小分配赋税负担。此新税法成为了唐以后历代税法的基准。

同时派特使分赴各州,确定朝廷和地方税收的分配规划,各州征收的税分成三份:上缴国库,分给节度使,各州财政留用。这就确保了国库的充实。

在此后二十年间,靠税茶丶税酒丶税商积累了很多财富。

然而,各地不臣藩镇看到朝廷日益发展到一定程度,恐怕会拿他们开刀,于是在唐德宗战旗还没高飘,成德镇、魏博镇、淄青镇、幽州镇等藩镇就先举旗反抗。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两税法

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

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

此外敛者,以枉法论。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四镇之乱

公元781年。河北三镇之一的成德节度使 李宝臣去世后,其子李惟岳即位,之后要求唐朝廷承认其即位权力。本来节度使之位,父死子继是常态。然而,唐德宗早就想镇压三镇,故拒不承认李惟岳的世袭权。李惟岳怒了,便联合魏博镇 田悦、淄清镇 李正己、山南东道 梁崇义,联合对抗中央,史称“四镇之乱” ,又称“建中之乱”。

然而唐德宗早有对策,传令淮西节度使 李希烈率兵讨伐反叛军。

八月份,梁崇义兵败自杀,次年正月,李惟岳部下王武俊杀李惟岳投降唐朝政府,之后王武俊又与其他地方节度使联合对抗唐朝。

十一月初,三镇节度使联合卢龙节度使李纳,在各地意图称王。

同一时间,淮西节度使 李希烈居功自傲,要求扩张辖区,唐德宗拒,于是加入成德、魏博、淄青诸镇反叛军。

唐德宗大怒,命淮西周边地区兵将攻伐李希烈,却没想到激发了更大的灾祸。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公元783年十月初

泾原节度使 姚令言,率五千军兵冒雨抵达长安,朝廷却只酬劳了粗茶淡饭,军中愤怒四起,于是杀进长安城内,唐德宗仓促逃亡奉天(陕西乾县),此事件史称“泾原兵变”。

叛军推举幽州节度使朱泚称帝,李希烈随后称帝,加上当时四镇称王,这就是“四王二帝”事件。至此,藩镇割据之乱到达高潮。

但三镇节度使们并非想夺权称皇,而是想在唐朝尚在的情况下,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眼看战局越发不可收拾,唐德宗不得已 下赦免诏,

赦免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之罪,集中力量讨伐称帝的朱泚和李希烈,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收复长安,最终才平定了“四王二帝”事件。混乱局面才得以有所平息。

唐德宗在位期间,藩镇势力最猖狂,虽打击藩镇割据最坚决,但政治上却没什么改观,与地方的争斗还在继续。

唐德宗去世后,唐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就因病禅让,其嫡长子唐宪宗李纯继位。三镇割据势力中,最为刺头最难对付当属魏博镇。魏博镇就此成为了唐宪宗的心病。

公元805年

唐宪宗曾和宰相武元衡商讨,铲除几个势力较大的节度使,

可是没过多久,宰相武元衡就在大街上被人刺杀,一国宰相被人刺杀,刺客却没人敢去抓。

此事之后,中央官员再也没有要消弱节度使的行为,而本位消弱武将而崛起的宦官集团也成了中央的阴影,逐渐的,宦官集团掌管了宫里的禁军,所以也就有了掌控天子的能力。

公元812年八月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暴死,其子田怀谏还太小,所以大权就掌握在家僮蒋士则手中,而后田承嗣的堂侄田兴被军队拥立掌权,他立即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唐宪宗大喜,特意为其赐名 弘正。

魏博镇的归顺,有着很大的意义,使得本来联合的三镇势力分化,唐宪宗也更加坚定了镇压藩镇割据的决心。

公元814年九月

吴元济接替其父淮西彰义节度使职务,心高气傲,立即挑衅朝廷,态度十分恶劣。

次年正月,唐宪宗命16路兵马钳击淮西,但由于前期用人出错,影响前线一败再败,加上支持武力镇压藩镇势力的宰相武元衡被刺杀,

御史中丞裴度也身付重伤,朝中大臣纷纷请求退兵,从长计议,但唐宪宗坚决用兵,而后裴度被命为宰相,领导讨伐淮西的重任。

李愬是李晟之子,其父平定过“泾原兵变”,虎父无犬子。

公元816年十二月

唐宪宗命李愬为唐邓节度使,继续讨伐吴元济。经过一年余的拉锯战,唐军取得关键性胜利,最终决战号角即将吹响!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李愬率领唐军一万另辟新路,从张柴村以北,行军七十里,到州城下,看到一片成片鸡鸭,随后驱赶畜群,引起叫声以掩盖行军脚步声。城中守兵毫无防备,没料到会有人在大雪纷飞的晚上发起攻击,唐军悄然登上城门,杀守兵。随后慌乱四起,吴元济直到最后一刻才相信,随后只好投降。

平定淮西后,唐宪宗点名让韩愈撰文立碑,以示后人。这就是著名的《平淮西碑》。

由于唐朝展示出来的强势,各地藩镇随后也纷纷归顺,直到公元819年二月,全国暂时统一,因为年号为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公元821年

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杀害,太子唐穆宗李恒即位。

同年七月,幽州军乱,之后形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朝廷的魏博节度使与其家属纷纷遇害,次年田弘正被杀,次年儿子田布也被逼自杀。从此,三镇再次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状,朝廷也无奈承认了其结果,再无平定藩镇的计划。

回想唐德宗时期到唐穆宗时期,对河北实行两税法,盐茶酒等专卖,再到税后统一分配,经济上中央要独揽利益,分到节度使的利益就减少,促进了节度使的奋起反抗。

公元826年年底

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位宦官王守澄 李昂称帝,就是历史上的唐文宗。

可是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与大臣们策划诛杀宦官,从而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一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仇士良骗至禁军卫队后院欲将其斩杀,却被仇士良提前发觉。

由于大部分禁军被宦官掌控,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屠杀大半,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被灭门,这次事件,使得本是处于权力中心的朝廷重臣连其家人被屠杀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朝政府在外又藩镇割据之势,内有宦官专权之伤,各种派系的不断斗争,给中晚年唐朝带来巨大的危害。

同时安史之乱之后,由于战争造成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田地减少,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率,

使得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更加深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无法调和,迫使很多农民不得不举兵造反,这就形成了唐朝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这些叛乱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但是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唐帝国能在这风雨飘摇之中坚持了一百多年,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周边强国同样内部出现问题。

咸通年间

(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唐懿宗李漼的年号)

关东连年降水稀少,导致夏天食物收成只到一半,秋天收成几乎颗粒无几,百姓只能以草以叶为食,但官府仍逼迫催收粮税,反抗情绪到达极点,黄巢起义就此爆发!

黄巢起义

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长恒(河南)起兵,发文声讨官府的蛮横和赋税的沉重,不久后各地纷纷响应,队伍聚集数万人,从山东出发,转战淮南荆襄间。不久后王仙芝战死沙场,黄巢成为新首领。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坚持

而后率两军展开了更大范围的游击战,进攻福建等地,占领广州,然后挥师北上,剑指唐朝首都长安。

公元880年12月5日

黄巢起义军彻底攻陷长安城,唐僖宗慌乱而逃,从此黄巢决心建立新政。建国号“大齐”,寓意和平。

但各地藩镇怎能让你如意,随后各镇节度使联合围剿黄巢。黄巢被迫撤离长安城。

撤退路上,黄巢见军中士气战意已然全部丧失,心知败局已定,感叹铲除奸臣,重整朝廷不成,不由心生悔恨,随后便挥刀自尽。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他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体制有了认识。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公元878年至公元884年的黄巢起义彻底耗尽了唐帝国的所有国力,黄巢起义结束之后,唐帝国彻底陷入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交织中,而且愈演愈烈。

公元903年

宣武节度使朱温从藩镇的博弈中胜出,率兵杀入长安,杀唐昭宗,杀尽宦官,次年杀宰相大臣30多人投尸黄河。

公元907年

和曹丕一样, 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唐朝灭亡,中国此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每一个王朝的灭亡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中,由于土地的集中和制度的不平等,在底层形成大官僚大地主这样的利益集团,朝廷会形成大官僚的集体。一旦触及其利益必定奋起反对,为了维持自身利益,从百姓身上抽血,矛盾就会越来越深,不以民为本的政权必定不会长久。

唐朝是继汉朝之后强盛之国度。曾经的繁华盛世依然不在,也再也会不去,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终也变成死局,或许这就是专制王朝的命运吧。

#隋唐#安禄山#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