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的“扶贫日”意义更为特殊——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此,大河网特推出系列报道“扶贫豫记”,分享河南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那些特别故事。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朱向阳家蔬菜大棚里节前换茬种植西红柿2亩多,最多时可日采收西红柿近千斤。从以前过年都难,到如今年赚十多万元,老朱家的日子像大棚里的番茄一样,越来越红。
这是如何改变的?10月12日,大河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发现老朱家和朱家沟村的变化,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程玉国。
程玉国在与西红柿种植户交流
“人勤春来早,防疫步步牢。坚冰春水生,魔去丰收到。”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未消,春意渐浓,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的蔬菜大棚内,西红柿绿叶黄花长势正旺,第一书记程玉国帮助村民整枝授粉,丰收在望,他忍不住高兴地作了这首打油诗。
从2015年驻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开始,程玉国就成了朱家沟村的“主心骨”,大到选择脱贫产业,小到谁家娃儿考上大学没钱上,程玉国总是有操不完的心,他热爱这座山这条沟,热爱生活在山沟里的乡亲们。
蔬菜大棚是朱家沟村的脱贫“主引擎”。作为2018年由驻洛某部队和地方扶贫资金共同援建的帮扶项目,8座温室蔬菜大棚跨度均在200余米,目前每日温差可达40度,是国内跨度最长、温差最大的温室大棚。农户一年四季均可在棚内种植西红柿、黄瓜、芹菜、辣椒等反季节蔬菜,这30余亩蔬菜大棚,不仅是全村菜农的“聚宝盆”,还带动贫困群众45人通过承包大棚发展蔬菜种植、到棚内务工等方式顺利脱贫。
扶贫番茄是怎么“红”起来的?
回忆起刚驻村时候,程玉国说:“那时看着村里一片空白的产业现状,焦心不已。上山,下沟,这儿转转那儿看看,村里空气新鲜,有小河,土质不错,人肯干。”经过反复勘探,最终,他领着村干部给朱家沟量身定制了“扶贫套餐”,“第一道菜”就是发展大棚蔬菜。
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朱家沟村把村里最肥沃最向阳的好地流转出来,在对口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下,带领贫困群众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蔬菜种植,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
种植户朱向阳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这几年辛勤摸索,他已经成了村民口中的能人老朱。他家蔬菜大棚里春节前换茬种植西红柿2亩多,目前开始进入采收期,最多时可日采收西红柿近千斤,每天采收的西红柿经过筛选打包后,由经销商集中包销洛阳超市,按批发价每公斤5元来算,预计今年两茬西红柿能让老朱家净赚十多万元。“以前全家就指着几亩粮食过日子,一年到头都挣不上几千块,现在收入一下能翻十几倍。”朱向阳喜笑颜开地说。
“现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绿色、有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朱家沟的西红柿有机种植科学管护,无公害,酸甜可口,有人说这是‘砂糖番茄’,还获得地域性绿标,市民非常喜欢。”带着冷链车来集中收购的超市采购商赞不绝口地告诉大河网记者。
扶贫棚结出丰收果。今年,朱家沟村西红柿总产量预计可达近百万斤,收入超200万元。
程玉国骄傲地说:“以前农民想致富,苦于没技术、没思路,现在我们请专家、联系经销商,不遗余力让群众开眼界、扩思路、长见识,群众只管种出让消费者放心满意的绿色食品,别的啥都不用操心,致富路子就在眼前,平展展亮堂堂。”(线索提供:卢占国 张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