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双11”又要来了,记者亲测发现,所谓的特价和便宜货其实是……

2020-10-16新闻14

“双11”又要来了,记者亲测发现,所谓的特价和便宜货其实是……

1元钱包邮,香吗?

离“双11”还有近一个月时间,各电商平台已经开始预热,推出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包括很多“1元包邮”产品。不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浏览不少产品详情后发现,电商平台的价格体系并不规范,“特价”“原价”以及即将出现的“双11价”可能并非最后的支付价。想“薅羊毛”或淘低价的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了。

说是“1元包邮”,实际可能多付10倍价格

“1元包邮”的特价商品是部分电商平台的热销类别,可从实际选购情况看,价格页面的商品不一定能花1元钱买到。

比如,一家网店正在推广定价1.4元的“免洗桌布”,展示的照片是不同颜色的桌布铺在正常大小的餐桌(目测可坐4人)上。当记者选择“特价抢购”时发现,1.4元只能买一块大小为“40厘米*50厘米”的桌布,根本铺不满正常大小的餐桌;如果要想买大些的桌布,价格也水涨船高,适合常规餐桌的桌布定价均超过8元;面积最大的一款桌布为140厘米*220厘米,定价16.8元,是标价的12倍。

“双11”又要来了,记者亲测发现,所谓的特价和便宜货其实是……

1.4元是最小规格的定价,而最大规格定价是最小规格的12倍

即便是那些销售非1元包邮的店铺,也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方式。比如,另一家网店主打各种储物柜,“限购一套,24.8元”在商品页面上非常显眼。从商品照片看,这一抽屉式储物柜共有5层。可在实际选购时可以看到,24.8元对应的是2层储物柜,且单层容量远小于页面展示。至于照片上的产品,标价为71.54元。

“双11”又要来了,记者亲测发现,所谓的特价和便宜货其实是……

商品介绍页面的产品实际定价为71.54元,约为标注价格的3倍

“双11”又要来了,记者亲测发现,所谓的特价和便宜货其实是……

售价为24.3元的储物柜与商品样照截然不同

业内人士指出,“将低价格标注在高价商品的照片上”在电商平台并不是新鲜事,而且随着多家电商围绕“1元特价包邮”展开竞争,该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商家来说,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一是低价高品质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二是当消费者用价格升序的方式筛选产品时,低价产品更容易脱颖而出。”

但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方面,消费者会被照片和低价误导,很容易上当受骗,买到货不对板的商品;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信誉也会伴随这类产品的出现而有所降低。

追根究底,该现象来自电商平台的标价体系。在实体店,通常是“一物一价”,即便是同款商品,只要规格不同,就会明确对应不同的价格。但在电商平台,很多商家将同款产品算作一件商品,将其中最便宜的那个型号的定价列在页面上吸引消费者,从而出现了“一物多价”或“多物一价”的现象。电商平台对这类做法持默许态度,最终导致“挂羊头卖狗肉”频繁出现。

“奥数题”已开始,“双11”会是最低价吗?

对于想在“双11”买到便宜货的消费者来说,恐怕现在就得开始关注心仪商品的价格变化了。因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众多平台在预热活动中已经给出了类似“奥数题”的优惠方案,不少产品当下的售价已经比原价便宜不少。至于现在便宜还是“双11”更便宜,恐怕得提前监测。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享受当下的价格优惠,也不容易。

以一款化妆品为例,50毫升的正常售价(即“原价”)是350元,但页面显示到手价只要259元。要想薅近100元的“羊毛”,消费者需做到:第一,在10月21日后购买,这样可以享受309元的预售价;第二,在11月1日之后支付尾款,可以再次减免10元,实际到手价为299元。至于299元与259元之间的40元差距,需要消费者使用“跨店满减”优惠,满足相关减免条件。但从页面看,记者未找到跨店满减的条件。也就是说,到底要消费多少钱才能减免40元,目前仍是一笔糊涂账。

“双11”又要来了,记者亲测发现,所谓的特价和便宜货其实是……

若想享受100元折扣,要满足很多条件,而且有些条件还未明示

在另一家电商平台上,热销的婴幼儿奶粉价格变化也很频繁:一款标价210元的奶粉目前可以享受“满299减40”“每满399,可减20元现金”的优惠;在10月15日至10月16日,又有每罐200元的“秒杀价”,还有“满499领券享9折”的平台活动……然而,“满299减40”与“每满399减20”互相矛盾,而所谓“秒杀价”也未必比满减来得划算。

“双11”又要来了,记者亲测发现,所谓的特价和便宜货其实是……

同一罐奶粉在不同活动中价格差异不小

“买的没有卖的精。”白领张小姐在今年“618”就感受到电商平台混乱的价格体系,“我当时买了一款声称是‘618底价’的裙子,用了各种优惠券,满减、凑单等;到货穿上后,同事觉得漂亮,我就把链接发给她,结果发现价格与‘618底价’完全一致。”

记者注意到,这些年电商平台已经很少表示“双11”是全年最低价了,这就使得相关产品不再存在“最低价格”的虚假宣传嫌疑。同时,消费者无法查找产品的历史售价,所以也很难判断价格是否真优惠。记者在部分商品的评论区看到,消费者会互相打听同一件产品的到手价格,有些产品在不同活动中的价格相差数十元甚至数百元。

可见,消费者不能轻信“双11”有最低价。若真想“薅羊毛”,不仅要算得仔细,而且得留意产品价格变化。当然,部分电商平台提供的“价保服务”值得推广——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产品在价保期内下跌时,可以向客服要求退还差价。

#民生经济#价格#电商平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