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国4大名将,分别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赵国明明占了2个席位,结果却不能善于用人,以至于名将的结局令人哀叹。
李牧可以说是赵国最后的太阳,赵国晚年在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一个比一个愚蠢的情况下,李牧还能让赵国苟延残喘可见其能力卓越。他可以说是一本行走的兵书,李牧带兵奉行将领自专的原则,一旦掌握兵权,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也为他被冤杀埋下伏笔。
在作战的时候,李牧先想着的不是取胜,而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在打匈奴的时候他隐藏人马,在抵御强秦的时候他坚守不出,他不浪费一兵一卒,却又时刻等待着敌人犯错,只要一次取胜就让对方难以翻身。这一点从打败匈奴就能看出来,匈奴都是游骑兵,好打败不好歼灭,李牧沉寂多年,摆下战车阵型,前面挡住匈奴骑兵冲锋,侧面是骑兵掩护,后方是弓箭手埋伏,万箭齐发之下全歼匈奴骑兵。
还有就是兵者诡道,李牧在跟匈奴打的时候扮猪吃老虎,让匈奴觉得他很弱,在和秦国打的时候,又让秦国以为他不敢主动出击。在秦国装备、后勤等占优势的情况下,李牧敢带着赵兵连夜征战,虽然最后让秦军惨败,但赵国这边也伤亡惨重,后来在跟王翦对峙的时候,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难以速战。谁能想到这样的千古名将,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冤杀了。
抗击匈奴
李牧具体对抗匈奴的过程是示弱,他利用长城的烽火台,增加部队机动性,哪里有事就在哪聚拢部队,即便匈奴是游骑兵,也捞不到好处,时间久了反而让匈奴觉得李牧怂了。此事传到赵王耳朵里让他很不高兴,虽然赵国没有损失,但赵王最关心的就是捷报,于是他命令李牧迎敌。对于这个外行,李牧根本不搭理,后来赵王把李牧换下,结果部队主动迎敌损失惨重。
赵王后来又想到了李牧,虽然李牧很不爽,但他毕竟是个军人,这次赵王答应完全按照李牧的办法做。李牧上阵后,派大部队正面迎敌,步兵难挡骑兵损失几千人,但他仍旧不退,匈奴王一看大喜,以为李牧终于硬气了,于是他要给李牧一个教训,集结主力出战。李牧这边实则是在率领部队搞合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终4面埋伏,万箭齐发全歼匈奴主力,这一战让匈奴花了10年才缓过来。不提抗秦,光是这一战就能让李牧名留青史,上战国4名将都没有争议。
抵御秦国
公元259年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昏庸,中了反间计,要撤换廉颇,蔺相如苦劝无用,结果赵括葬送40万赵卒,蔺相如因此事久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廉颇也几经沉沦投奔魏国,后来又投奔楚国,尽管流离失所,但廉颇还是喜欢用赵人,这种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的感情,想想就让人难过。
李牧的遭遇比起廉颇来也是令人难受,秦国把其他国家蚕食差不多了,就又来打赵国了,并且还带了魏国和韩国,这两个国家为了自保只能当炮灰。李牧分析了一下,他认为最难的是北方的秦军,于是北上退秦,然后各路驰援化解韩国和魏国,这也是赵国最后一场获得胜利的战争。后来赵国北部遇到地震,民不聊生,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秦王于是派出王翦,要趁机覆灭赵国,李牧举全国之力抗击秦国,效果卓越。王翦发现只要有李牧自己就没办法正面击溃赵国,于是故伎重施。
真小人郭开
战国4名将,秦赵分一半,战国时期强秦和后起之秀赵国本能平分秋色,却因为郭开这样的人直接让赵国覆灭了。当时秦军久攻不下廉颇,郭开就谗言说廉颇在军界资历老,盛气凌人,再立几个功更不得了,于是要换人,廉颇有负荆请罪的名声,可见是性情中人,一怒之下去魏国了,后来赵国接连失利,他也后悔了,要回来,郭开怕廉颇回来立功,把这事阻止了。
王翦久攻不下李牧,就散布谣言说他要投秦,同时派人去跟诬陷过廉颇的郭开联系,花重金让他进谗言。赵王在一系列的煽风点火下,连调查的步骤都省了,直接要赵葱取代李牧,李牧本就是那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人,他当然不会放弃兵权,就这样被赵王布置的圈套冤杀了。
所以也有历史迷调侃,说战国“名将”要算一个郭开,他先是因为和廉颇的私怨,进谗言逼走廉颇,后来又被王翦收买,蛊惑赵王逼死了李牧,王翦和白起都无法打败的廉颇、李牧,就这样被郭开给弄下去了,这样的小人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好,赵国灭亡后,郭开就投奔秦国了,在回家乡收拾钱财的时候被路上的盗匪击杀。
纵观秦国一统天下的道路,灭6国用了10年,其中7年都是在和赵国打仗,楚国虽然强悍,国土也大,但是也只不过用了3年就打败了,昔日打的秦兵不要不要的魏武卒,也被白起几个月就剿灭了,以前强势的齐国更是不战而降。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李牧、廉颇、蔺相如等人,延缓了赵国的灭亡。其中李牧可以说是常胜将军,谋定而动的那种,只要给他时间,他能逮到机会咬死任何对手,哪怕被人嘲讽打仗像“缩头乌龟”也在所不惜,李牧本身就是赵国的长城,他被冤杀后,只过了三个月赵国就被王翦攻破了。
在后世中,每每追封古代的名将,不管是64位还是72位,都有李牧的身影,可见身份尊贵。苏洵就说过“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扼腕叹恨。如今邯郸市丛台公园境内的七贤祠中有一塑李牧的塑像,供后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