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2020-10-16新闻16

人居环境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过去,这些是上海市金山区对口帮扶的普洱四县:宁洱县、墨江县、镇沅县、景东县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今,对口四县全部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近几年,金山区持续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方法,助力高质量脱贫。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沪滇感谢墙

前不久,金山区委书记胡卫国率党政代表团赴普洱四县开展实地调研,胡书记在调研过程中表示,“作为帮扶方,能够参与这一历史进程,贡献一点力量,我们感到无限光荣、无比自豪。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胜利在望,同时,防止返贫的持久战更加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将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努力帮助对口县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之路。”

产业闭环,大山里飞出“金凤凰”

9月上旬,金山区援建镇沅恩乐镇畜禽养殖收购集散中心揭牌。该中心投资400万,不仅有综合物流中心(冷库、保鲜库、冷链车等),还建有展示中心、电商交易中心等。至此,一个集收购、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闭环打通,越来越多具有普洱当地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将走出大山,摆上东部市民的餐桌。

“消费扶贫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在当地建立一个产业链,营造一个产业的生态系统,通过产销对接,倒逼生产端提质增效,推动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金山区在镇沅县挂职援滇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张迪表示。

茶叶、核桃、食用菌……事实上,普洱拥有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蕴藏着极大的增值空间,却往往因为保鲜、物流、观念等发展受限。而集散中心的建成使用为农副产品走出大山提供了平台支撑。

“瓢鸡入沪”就是很好的例证。瓢鸡是镇沅的特产,因为没有尾巴,像葫芦瓢,所以被形象的称为瓢鸡。它在镇沅县大部分乡镇都有养殖基础,而且是家家户户自己养,几乎没有大型合作社。去年,在对口帮扶协作下,首批2000只镇沅瓢鸡进入上海市场,获得良好口碑,瓢鸡致富新路自此被打开。

“我们选择了供销社作为全县瓢鸡采购的官方主体,本地农特龙头企业古茶坊作为经销主体,与大理州南涧县的秉炎农牧达成合作,委托其对镇沅瓢鸡进行产品检疫、屠宰加工、真空包装和急速冷冻,这样从种源开始,历经养殖、收购、中转、屠宰、加工、包装、冷冻、运输、收储,到最后快递到消费者手中,一条瓢鸡全产业链终于顺利打通。”据张迪介绍,镇沅瓢鸡的收购价格在60元/公斤,每卖出一只瓢鸡比一般土鸡能多赚50元左右。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瓢鸡入沪”犹如鲶鱼效应,一下子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瓢鸡存栏量稳步上升。

“目前我们在全县9个镇设立了收购联系站,正在建设100个专门养殖瓢鸡的村民小组。除了瓢鸡,一些黑糖、核桃、小米、蜂蜜等农产品也通过集散中心打开了市场。”镇沅供销合作社主任张陆强介绍。

抱团取暖,酒香不怕巷子深

如果说平台搭建打通了产销闭环,那么行业龙头引领则产生了集聚效应,让更多的合作社和企业抱团取暖,从而帮助个体农户致富增收。

镇沅古茶坊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就是镇沅扶持的龙头企业,不仅提供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等,更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从最开始的一两种农产品到如今的三十多种,古茶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逐渐赢得了当地农户的信赖。

“不论是企业、种植合作社还是零散的农户,只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我们都会收购。而且对建档立卡户,收购价会高于市场价5%。”公司销售总监段玉珠介绍,“目前和我们合作的农户有上百家,农业合作社也有十多家。”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李学梅就是古茶坊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附近酸台村村民,也是建档立卡户。如今,她不仅在古茶坊工作赚取佣金,家里的核桃、花生等农产品也直接销售到公司,每年保底能有几千元的收入。“以前就是集市上卖卖,现在有公司保底,不愁卖。”同李学梅一样,如今在古茶坊就业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0多人,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个体经营者聚集在古茶坊周围。

无独有偶,普洱市金山宁洱产业园项目的建造正是为了吸引更多类似古茶坊这样的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目前,该产业园已经引入普洱丰用食品有限公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年畜禽肉深加工800吨、米粉米皮1500吨、茶叶100吨的加工厂及生产线。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运作模式,与广大种植、养殖农户密切合作,带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启智授渔”,资金支持有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地区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手段更在于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端牢脱贫致富的铁饭碗。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就承担着这样的职能。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建于2017年。走进这所“让懒汉变好汉”的技能学校,宿舍、餐厅、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去年,金山区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对硬件环境进行提升。据中心管理人员刘晓龙介绍,这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期学员50余名、5—30天课时,学员培训费、伙食费、交通费等全免,目前培训中心已经完成54期2409名人员的培训,课程涉及钢筋工、建筑工、汽修工、家政服务等方方面面。

“刚开始我们只是针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培训,后来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参加我们的技能培训。”刘晓龙说,“结业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证书,并搭建就业平台、持续跟踪管理,实现稳定转移就业。”

李发能是勐大镇平底村核桃河组人,曾为建档立卡户。过去,李发能家经济来源主要靠采松脂、拾菌子,收入1000元左右。在参加了培训中心混水墙砌筑培训后,经就业推荐与一家名为同勋制管厂签订用工合同,工作至今。如今,他每月收入在3500—4200元之间,实现了致富增收。粟定友在参加了培训后,考核取得了由省人社厅颁发“混水墙砌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从此他开始在村里承揽一些小工程。如今,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摘帽,不仅娶妻生子还买上了小轿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0元,并带动了一般户45人、建档立卡户5人脱贫致富,增加了他们的打工收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产业链完善,人员技能提高,资金保障也并未缺位。目前,金山区联合宝武集团,积极筹集专项帮扶资金,在镇沅成立“金沅宝助困基金”,用于投资本地优势明显且效益稳定的特色产业,并每年提取5%的收益增值费,专项用于镇沅县助学助困及各类访贫问苦,间接受益人达上千户。

培苗育种,特色产业引入普洱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在景东县上海泉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菇产业基地的一间大棚里,金山区援滇农业技术人才程兴兴正在进行水质检测。这里有一池试养的3万尾罗氏沼虾虾苗,目前成活率在70%左右。待技术成熟后,这些虾苗将推广到当地的稻田养殖中,帮助本地农户致富增收。

原来,为加大沪滇扶贫协作力度,发挥金山区农业产业特色优势,由金山区农业合作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一些优质的农业品种正在引入普洱。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番茄基地

以金山本地著名的漕泾镇哲优番茄为例,目前,位于镇沅的优质绿色番茄标准化种植示范项目已经完成搭棚绑蔓和追肥,绿色饱满的果实挂满了藤蔓,预计今年11月份就可采收上市。

“目前来看番茄长势良好。今后,我们还会为周边35户建档立卡户免费提供番茄苗,并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户和村集体发展产业致富。”金山区援滇农业技术人才翁永刚表示。

除了罗氏沼虾和哲优番茄,金山小皇冠西瓜“精品西瓜标准化种植示范项目”目前也处在地块选址和企业注册成立阶段。优质种苗资源的交流共享,正在形成农业领域的新兴力量,实现两地的种养、销售市场的对接,为贫困地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扶贫扶志”,实干助力“思想脱贫”

位于墨江县联珠镇曼平村岩子营组,是一个隐藏在深山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过去,这里道路泥泞,环境恶劣,人畜饮水得不到保障。去年,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金山区投入上海市对口援建资金250万,不仅对人居环境进行了提升、解决饮水难,还发展了红叶李种植、民宿经营等多种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从过去的不到3000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成功实现致富增收。

金山区综合施策确保精准脱贫工作扶得起、立得住

扶贫扶志。事实上,岩子营村寨最重要的变化是村民改变了等、靠、要的状态,脱贫致富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过去,这里村民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更没集体归属感。村里组织活动也很少参加,生活都是各顾各的。但是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让大家看到政府在为村民做一些事情,现在家家户户都主动参与村组建设中,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墨江县联珠镇副镇长周俊介绍。

这样的思想转变正成为村民实现脱贫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点,位于普洱景东县锦屏镇的“上海对口帮扶锦屏镇香菇种植项目”基地负责人马龙彪体会更深。去年,金山区投入上海市援建资金500万给锦屏镇磨腊村、新民村、利月村等5个贫困村,以每村100万元作为扶持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入股上海泉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菇产业基地,每年按股金的5.1%获得分红。不仅如此,该项目按照“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运作,村民不仅获得土地流转费和经营分红,也优先获得劳动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然而,刚开始村民对这种方式接受度却并不高。“村里人过惯了闲散自由的生活,不习惯朝九晚五的上班方式,觉得上班好像不是什么很光荣的事情,说不来就不来了,更别提什么组织纪律性了。”马龙彪说,“尤其到了过年期间,这种现象更普遍。”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村民逐渐看到了务工带来的甜头,主动性也更强了。

“以前意识低,只想着种自己家里的地,除了自己吃、喂喂猪,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有时还亏本,”正在基地干农活的前所村果园小组村民向艳表示,“现在我们可高兴了!在这边上班有收入,而且中午还管饭,自己家里的地也可以接着种!以前从来没打过工,不知道这么好,真的很开心!”

目前,该基地不仅提供了淡旺季60-100多人的就业岗位,还有50名残疾人就业,“我要富”的思想正在生根发芽。(王志刚/摄)

#扶贫#就业#贫困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