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唤一声“阿婆桥”,好亲切!

2020-10-16新闻12

总有一种行为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敬重。

夕阳下,定海集市桥上,一位戴着太阳帽、提着小铅桶、戴着塑料手套的阿婆,蹲在桥栏边,细心刷桥的身影,印刻在许多舟山人的记忆中,难以抹去。

唤一声“阿婆桥”,好亲切!

“洗桥阿婆”殷桂兰生前洗桥资料照。

她,就是许多舟山人熟悉的“洗桥阿婆”——殷桂兰。殷桂兰,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义务清洗定海城区石桥十几年如一日,并时常慷慨解囊资助困难群众。

去年12月4日,“洗桥阿婆”安详去世,享年94岁。“温暖一座城的阿婆,走好! ”市民纷纷转发悼念,缅怀她生前的感人事迹。岛城微信朋友圈为这位老人刷屏,沉痛中饱含着怀念与尊崇。

斯人已去,后者继往。一座城市需要感动,需要铭记,更需要传承。

唤一声“阿婆桥”,好亲切!

志愿者清洗“阿婆桥”。

结合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背景,本报从去年12月6日起,先后推出10余篇“洗桥阿婆”的系列报道,引发了一场如何传承志愿者精神的大讨论。本报刊发的以“洗桥阿婆”的名义命名一座桥的民众提议,立刻引发市民共鸣,迅速形成舆论热点,民意良性互动,社会反响热烈。

市精神文明指导中心、定海区、团市委等对此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回应和跟进。12月21日起,舟山日报社与定海区委宣传部联合发起传承“洗桥阿婆”精神桥名征集活动。市民通过“舟山日报社”“定海山”微信公众号和舟山日报民生新闻热线等渠道踊跃建言。

在这次体现“洗桥阿婆”精神的桥名征集过程中,有人被她的大爱所打动,建议命名带有“善”字的桥名;有人认为她是城市文明的楷模,建议命名包含“美德”内涵的桥名;有人敬崇她高尚的品德,建议用她名字和称呼的组合命名桥名……

无论是“臻善桥”“奉献桥”,还是“殷婆桥”“洗心桥”,每一个桥名都饱含对“洗桥阿婆”的崇敬之情,更是民众对城市精神文明的坚守和期许。

短短三天时间,参与投票2186人次,征集桥名100余个,“阿婆桥”以707票位居第一。

去年12月30日下午,定海区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将南珍菜场西北侧一座在建新桥命名为“阿婆桥”。

这几天来,细心的市民已经注意到,位于定海总府路延伸段—南珍菜场西北侧的“阿婆桥”,已展露真容。这座桥与“洗桥阿婆”生前常洗的集市桥毗邻、平行。桥与桥,守望人间繁华,绵延传承文化。

深情唤一声“阿婆桥”,好亲切!道出了民众的心声,感召着一种力量。“洗桥阿婆”走了,但她默默奉献、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间。一座“阿婆桥”,传承着“洗桥阿婆”精神,共筑起城市文明地标,传递凡人善举的道德之光。

以桥为媒,以桥为证,或许能激发更多民众内心的善和爱,引领和鼓励更多人为城市文明建设发挥光和热。

专家访谈

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精神

在传承创新中的一次共融

“‘阿婆桥’叫起来很亲切,又耐人寻味。 ”一直关注此次桥名征集的全国知名地名专家王建富,对“阿婆桥”不负众望地“诞生”深表欣慰。

王建富,全国知名地名专家,现为舟山市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编审、浙江区划地名学会副会长,系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地名大会第一季题库专家组首席专家。

他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首次以当代普通百姓个人事迹为原型正式命名的一座桥,反映了社会对殷桂兰这样的凡人善举的高度认同和敬仰,反映出海岛人民崇尚美德、褒扬善举的良好风尚。

每一方土地都有厚重的历史,每一处地名都有人文的温度。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

“此次桥名征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精神,在传承创新中的一次共融。 ”王建富说,向社会征集桥名这样的形式,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民众积极参与、互动,各抒己见来取名,无不表达出对城市建设的关心,对传统文化、城市精神的认知和认同,这也表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文化基因在不断传承。尤其是征集中个人观点相互碰撞,求同存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传承。

王建富认为,洗桥阿婆不仅代表着她一人,还代表着东海渔嫂群体、志愿服务群体,代表着关心家乡建设发展的热心市民等,我们也需要更多为社会做贡献的阿婆、阿姨、阿姐、阿哥、阿妹们,一代一代将美德善举传承下去。

评论

锻造城市文明的地标

【作者】月湖

众所期待的“阿婆桥”正式揭牌了。这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首次以当代普通百姓个人事迹为原型正式命名的桥,赫然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地标。许多年后,后人或许会叫不出殷桂兰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但必将永远记住这里曾经活跃着一位“洗桥阿婆”的身影,而她的凡人善举所代表的公益精神,正在这个城市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文明地标。否则,匆匆前行的人们很容易在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中迷失方向。城市文明的地标,可以是苍松翠柏中的烈士纪念塔,可以是居民区里的一座古老牌坊,也可以是一座有故事的桥。这些文化地标,沟通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城市有了鲜活的历史和灵动的个性,也让广大市民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去年年底,94岁高龄的“洗桥阿婆”殷桂兰离世,引发全城缅怀。 《舟山日报》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一坊间热点,推出“洗桥阿婆”系列报道引导舆论并与民意积极互动,引起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随后,遵从读者建议,舟山日报社、定海区委宣传部联合发起传承“洗桥阿婆”精神桥名征集活动,“阿婆桥”在众多提名中最终胜出,成为象征公益精神的文明地标。

锻造城市的文明地标,固然需要独到的创意、睿智的策划和精细的操作,但仅此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处文明地标要经得起岁月的洗礼、记忆的淘汰而在人们的心中岿然不动,不能仰仗一时的感动,而非得有深厚的底蕴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说,锻造城市的文明地标看似没有机声隆隆,也无须筹集重金,但远比建起一幢标志性建筑更加工程浩大也更加价值不菲。全民互动,这是何等伟力?众望所归,这是何等天价?

“阿婆桥”能够成为舟山的文明地标,从本质上说是民众对“洗桥阿婆”身上所体现的公益精神和奉献情怀高度认同和极力推崇的结果。这,显然离不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现实背景。经过三年创城,城市变美了,人心也变美了。人们在欣喜地共享文明成果的同时,深切地感悟到积小善为大善的社会价值以及从我做起的现实意义。 “洗桥阿婆”殷桂兰,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城民众的偶像,“阿婆桥”也就呼之欲出了。可以这样说,“阿婆桥”也是创城中应运而生的精神文明成果。

一处城市文明地标的建成,必将潜移默化地起到凝聚共识、引导行为的深远作用。 “阿婆桥”揭牌通车之时,正值创城继往开来之际,冥冥之中又多了层象征意义。以创城为契机,向文明不止步,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走过路过“阿婆桥”的人们,理当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步伐。

唤一声“阿婆桥”,好亲切!

唤一声“阿婆桥”,好亲切!

舟报融媒体抖音下的评论

留言板

定海区美之声演唱团负责人曹杏娣:为“洗桥阿婆”命名桥名并竖碑,说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精神的认可和鼓舞。她已经坚持10多年的志愿服务,以后还将以“洗桥阿婆”为榜样,只要走得动,一直会做下去。今后,“美之声”每周将开展洗桥等志愿服务活动。

60岁的志愿者罗亚飞:被“洗桥阿婆”的精神所感动,今后我还会告诉外地亲友和志愿者朋友,定海有这样一处文明地标,有这样一个志愿者打卡点。阿婆桥邻近舟山名人馆,今后将会成为古城定海的景点之一,向外来游客传递我们舟山的正能量。

我市广告行业工作者、“80后”陈盛军:今年是舟山创城关键之年,“阿婆桥”的落成有利于更广泛地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感召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创城,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记者:曹玲 陈妤 / 文 林增 / 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