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贫】五河县朱顶镇大道蔬菜种植家庭农场 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五河县大道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位于五河县朱顶镇洪山村,成立于2015年9月,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300余万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年降雨量适中,有利于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主要从事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为确保提高标准建设农场园区,特聘请技术员2名,为农场的植物栽培及苗枝修整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既带动了本村经济发展,又解决了本村村民就业难问题。
一、明确发展理念 促进收益共享
农场始终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富民增收的宗旨,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和为农服务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稳定的产品流通渠道,不断规范农场内部管理,提升农民素质,按照“政府引导、科技引领、项目带动、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实行四大经营模式管理。
一、是家庭农场独资经营模式
由农场租用农户(贫困户)的土地,集中成片、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化种植业。
二、是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通过引导、帮助,成立家庭农场从事相关生产和经营活动。
三、是专业大户模式
利用当地或引进外地农业致富带头人、种田能手等,通过土地流转、资产流转等形式,形成适度规模大的种植专业大户经营。
四、是农企合作经营模式
按照“农场+贫困户”生产经营模式,农民出土地,业主出资金,农场管理,收益共享。
二、提升贫困户素质 保证产品质量
农场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农产品绿色增产技术。
具体包括:
一、是采用生态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园区内所有的农产品种植采用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
三、是应用生物技术、滴灌、微喷技术。
四、是制定了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场特别注重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邀请县、镇高级农艺师对贫困户进行免费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种植技术。对绿色种植技术进行指导,确保农作物持续健康发展。在草莓、西瓜等尝试生态种植,以有机肥料为主,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做到种地和养地结合,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使自己的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标准。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同时尽量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增加了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发挥带动作用 加快脱贫步伐
农场在扶贫方式上,重在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发展走特色产业扶贫路子,致力于村脱困、户脱贫,积极实践“农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大力推动种植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2019年由家庭农场法定代表人朱其龙注册的五河县永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贫困户52户,每户每年分红400元,既带动贫困户从事产业发展又增加了贫困户收益。
家庭农场原先种植大棚青椒、蔬菜,经济效益不明显,2019年经过甜椒、草莓等种植等技术推广,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草莓销售比去年蔬菜销售相比增加经济收入达10万元。同时农场采取季节性雇佣10余户贫困户务工的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年增收5000元左右。
今后,农场将一如既往地围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以全心全意为种植户服务为宗旨,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加快种植业示范区建设,助推农村土地流转,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 蚌埠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 | 张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