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活化遗产打造新名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梁永超
江门自开埠以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江门启明里满载侨乡人记忆与乡愁,周边散布着中山纪念堂、宝和按当铺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群依然保持昔日的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侨乡建筑特色风貌,它们见证了江门市的城市变迁。
江门启明里文旅项目位于蓬江河北岸长堤的华侨历史文化街区内,去年6月,江门市住建局启动了《江门市长堤历史街区规划提升与活化利用策划方案》,启明里、南芬里被划定为启动区改造试点。今年9月启动的启明里文旅项目,创造性地融合原创、艺术、文化、科技元素,以侨乡文化风格为底蕴,进行系列性商业品牌策划,引入江门本土的主题餐饮、休闲吧、艺术展览、匠人工坊、文化创意店等休闲业态,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在地文化旅游体验。
启明里的前世今生
启明里位于长堤历史街区东段,其房屋外观在传统岭南民居风格的基础上,大量糅合了西方的圆柱等元素,是江门现存最早、保留最好、最成规模的侨居历史起源点。1914年,旅居新西兰华侨集资组建集成置业公司,在石湾村附近置地,华侨黄黎阁在此首建一所4座3层楼房,取名“启明楼”,片区因而得名“启明里”;而后,归国华侨相互介绍在启明里购地建房,其中以新会崖西黄、李等姓归侨居多,人气逐渐鼎盛。直至20世纪70年代,原住民陆续搬离启明里,从前的热闹景象开始消失。不少老屋由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有的甚至被鉴定为危房。
在这里居住了66年的赵崇耀老人告诉记者:“由于我们这种华侨房子的设计很合理,楼距开阔、门厅高深,所以通风透气,一年四季都是清凉世界。从来就没有用过空调。以前,我们家用葵扇,后来人多了,就用一两台电风扇就可以。直到前几年我把老房子地下首层改成唱粤剧的乐社私伙局,几十人一起聚会交流,为了散热,才安装了空调,但也是能耗最小的一匹空调。”
老侨屋变身民国怀旧风情餐厅
据了解,在去年11月启动一期改造工程后,启明里在不到1年时间里迎来了蜕变——基础设施大提升、经济业态更丰富、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一个上百年的历史街区逐渐苏醒。
在这片重燃人间烟火之地有一家民国风情的怀旧餐厅尤其吸引游客的注意——启明里食饭公司,这家餐厅二楼外墙高高挂着一块霓虹灯招牌亮着“启明里食饭公司”七个大字,下方挂着几张复古海报;门口处,还竖着一块鲜花广告牌,让人仿佛一下回到了民国年代。走进餐厅,复古怀旧风扑面而来,木雕窗花、老旧照片挂在墙上,煤油灯、瓷器、钟表等旧物件摆放在桌子上,食客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观赏。
目前,启明里“时光巷子”灯光投影已调试完成,各个房屋故事牌已安装完毕;蓬江桥脚至港口路口宫灯灯饰及启明里标识、景点导向牌已完成安装;微信公众号“江门启明里”已正式上线,正在委托文创公司按“一户一故事,一巷一主题”挖掘文化资源,持续丰富公众号内容;启明里现已有20多家饮食、文创商铺入驻。
网红打卡点引爆人潮
今年9月,启明里文旅项目启动,为启明里注入网红基因。
10月1日晚,蓬江区跃进路旁的一排排青砖古巷——启明里、南芬里改造片区,亮起斑斓的光,如同夜空中最亮的“启明星”,吸引着大批游客簇拥而来。活动围绕“启明”故里主题,融入“国潮熊一”涂鸦总动员、启明集市、国风中秋花灯会、汉服巡游、潮爆街舞秀、少儿古筝古韵表演等活动,带动市民对启明里的关注度。
广场上,各类节目轮番登场,街边小铺生意火热,随处可见拍照打卡。避开喧嚣,灯光暖暖的街巷里,时有游客流连驻足,互相讨论这里的新气象。
人物故事:护叔:见证启明里70载
护叔今年70岁,住在启明里的小巷70年,一直未曾离开过,与100余年的侨屋,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
启明里的8号、9号住着护叔一家,360多平方米的双联排侨屋共有2层半,9号一楼是护叔现住广州的姐姐的住处,8号一楼则是护叔住江门的姐姐旧时的住处,现在一家人主要生活在2楼。护叔亲力亲为维修了几次老旧的侨屋,即使是大工程的维修也尽量修旧如旧,侨屋整体保留得非常完好。
护叔回忆,这座建筑是1914年左右建成,当时还是按照海外寄回来的图纸建的,父亲在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打拼多年后回国就买了下来。在护叔3岁半左右,父亲就离世了,只能靠着母亲一人打工,幸好当时父亲留下360多平方米的房屋。母亲把多余的房间租出去,多了这些房租收入,可以补贴生活,同时供三姐弟读书。一家人在启明里生活融洽和谐,后来姐姐们都陆续出嫁了,就剩下母亲和护叔一家人居住。
“小时候每到吃晚饭的时候,十几个小伙伴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端着饭碗,聚在巷子里一起吃饭,有说有笑,很是热闹。那时大家还自制陀螺、弹棋等,成群小伙伴一起围在石板上玩。住了几十年,感情深了,不会离开这里了。”护叔说。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