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做“背水一战”。这在如今已经用来比喻在绝境之中与敌人决一死战,也可用来比喻没有退路,有着“决战”性质的动作。这个成语的典故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那么淮阴侯是谁呢?
淮阴侯就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谋将韩信,而“背水一战”就是其在井陉之战中所用的战法,韩信在其中以3万人马就破掉赵军20万将士,大获全胜,是军事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但是在之后的数千年都无人可以复刻其战法,这是为什么?
韩信在公元前204年于今天的山西省和顺县,其他精锐部队尽数调离,手底下仅仅只有新兵3万。在这种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与原常山王张耳一起率军在井陉口阻击由赵国,代国,赵相国等共同的集结的20万部队,并成功获胜。
但是现在去实地探查的话就发现竟在井陉关与韩信的背水阵有着足足13公里的距离。韩信怎么可能在这么远的距离跑来跑去的打仗呢?别着急,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张地图。
背水阵的遗址现在已知是在井陉县火车站附近,而距离赵相国的前锋军所在抱犊山仅有700米。当时的秦朝古道的驿站约摸是在石太高速的北边。韩信当时应该是安排背水阵所在军士1万人左右,而再分配轻骑两千作为奇兵在旁埋伏好。而剩下的兵则是跟着韩信在明面上攻击赵相国的第一道防线。
自地图上看,韩信是以一小部分军力作为疑兵攻击井陉西口,吸引对方的主力军前往背上救援。而主力部队自南进入到上党郡北,也就是现今的长治。一路向东到达已经没有任何城防的邯郸郡。偷袭赵国的都城,使赵军军心不稳。
后又趁机准备进攻井陉东口,但得知赵相国的援军已经抵达,于是不敢贸然出击。但是赵相国也不敢贸然出击,而是一直踟蹰不动。他在自己前锋部队所在地安排了三道兵力,用以消耗韩信的兵力。可韩信在前一晚就已经派出了2000骑兵绕道赵相国的大营附近,观察动静。开战以后又以声东击西之际引得主力军离开大营。这时候赵相国自己老巢已经被韩信偷了,赵军退路被切断。且韩信的大军与轻骑兵已成前后包抄之势。但是赵军那边什么也不知道。
第二天天一亮韩信就安排一万人背水结营,自己又亲自率领除了轻骑以外的1.8万人攻打第一道防线,后佯装不敌退回。而赵军的前锋军信以为真前去攻打背水阵,里面的2.8万大军也不知真情,以为没有退路于是只好背水一战。
而这时赵军的后方被端的事情已经被发现,赵军的将领急了,他们派出了将近8万的兵力攻击 背水阵。但是背水阵背水,所以赵军无法绕后攻击。而里面韩信的士兵也因没有退路殊死一搏。赵军没能攻下背水阵。
当时赵军是急行军过来,只准备攻下韩信就走。所以并没有带上粮草。等回到大营中才发现,自己的答应已经被插满了汉旗,顿时军心混乱,纷纷准备溃逃。韩信这时候就带着自己有组织的2.8万人强势出击,以少数人追多数人,一直到最后“斩成安君汦水上,擒赵王歇”。
走这一步一步,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融合。韩信这位“兵仙”之所以胜利,是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元素糅杂在一起,应用的出神入化。后人皆在苛求“背水一战”,但是没有这些外因的影响,自然就不可复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