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多漂泊,多波折,皆因自己的才情、性格和所处的环境使然。
01
成也才情,累也才情
有才本是好事,但总能引来嫉妒,特别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竞争中有交错,交错中有利害,利害中有人生的起伏。
苏轼之才,深得皇帝赏识,却引来其他大臣的不满,即便苏轼的上位,并不能直接给他们造成影响,但是人性中不齿的一面,即刻显现。
好事的背后,总会有某种潜藏的风险,苏轼的才情,世人皆夸,文章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正是这种才气,给他引来了麻烦和危难,那些不服气的同僚,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在背后企图诋毁他,诽谤他。
其实皇帝心里,一直有一个潜意识,觉得苏轼这种个性,不太如那些人所言,但也经不住屡次的谣言蛊惑,把假当成了真。而事后每隔一段时间,皇帝总能再次想起苏轼,并重新起用他。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辈子就这么在流流转转中过来了。
02
性格,是一个人的底色
才情的背后,是苏轼率真、直爽的性格,有才气本就引人侧目,多少人盯着你看,稍有不慎,一些直爽之词,率性的人格,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机会”和“把柄”,也会因直而不媚引起别人的“反感”。
一次次受挫,一次次坚持真我,率性如故,以至于连宋神宗在兵败西夏之后,惋惜地说,如果苏轼在朝的话,一定会直谏利害,劝阻盲目进兵,酿成大败。“国乱思忠臣”,只可惜失败无法更改。
皇帝在危难时,可以想到直爽性格的苏轼的好,但是大臣们从自己利益出发,只会考虑自己的得失,不会怜惜你的正直,他们只有憎恶。
宁愿一次次的被贬颠簸,流落他地,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这是人性的共同之处,从本质上说,改与不改,都是注定的,能改的人,说明性格中具备可改的能力,不能改的人,也是本真的做自己,没有对错,只有现实的人生。
也许一个人区别于别人而存在,正是性格的原因,改了也就不是他自己了,是非成败,皆是另话。
03
环境与人,人与他所处的环境
“官僚以利害为重,文人以理想为重,而这,便是他们与苏轼的根本分歧”,这是一句关于苏轼的影视剧中的独白,苏轼虽然一心为民,想在为政方面有作为,然而他从本质上看,总归是一个文人。
文人在那样的环境中,是不适应的,是很难如鱼得水的,苏轼的兴趣在在事情上,在文章上,在一件事情是不是实实在在地做成了,他的侧重点不在“研究人”上,揣摩各种关系,不断地在期间纵横穿梭,游刃有余,那不是他的强项,也不是他的兴趣,更不是他的理想。
所以,当满腹才情的他,率直的他,与环境相遇时,他的一生,大概也就如此写就了。
他修的“苏堤”还在那里,造福着后代,提起苏轼,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诗人苏轼,词人苏轼,文人苏轼,不会有人说一提起他,第一反应是把他跟使他一生波折的那个职业联系在一起。
文化的传承,世人的认知,也再一次自然而然地为苏轼“正名”,他回归自己最好的位置,而恰恰是这个位置,才能跨越千年的时间,被世人牢记,一直铭记,毕竟能留下来和能长存的,还是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