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孟子为什么称柳下惠为“和圣”?在此之前还有谁被后世称为“圣人”? 柳下惠 孟子

2020-10-16知识20

柳下惠是什么意思 原指人名:2113柳下惠,原名展获,字子禽,谥号惠,后5261人尊称其为“柳惠”或4102“和圣柳下惠”。周朝诸1653侯国鲁国柳下邑人,曾担任鲁国大夫,后隐遁,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庄子《南华经》中,率领九千盗匪,横行于各诸侯国的大盗-盗跖,即柳下惠之弟。引申意义: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扩展资料:春秋时期人,祖居利辛展沟,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

求“孟子论伯夷、柳下惠”翻译 孟子2113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5261。不立于恶人之朝,4102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1653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②,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

求“孟子论伯夷、柳下惠”翻译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

孟子为什么称柳下惠为“和圣”?在此之前还有谁被后世称为“圣人”? 内心和谐柳下惠孟子认为柳下惠也是圣人。鲁国大夫柳下惠在一个寒夜里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姑娘,眼看着就要冻死了,柳下惠把姑娘抱在怀里温暖了一夜,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和非分之举,人们称赞柳下惠是正人君子。柳下惠不仅是正人君子,还是一个著名的贤人,《论语》中记载:“柳下惠当时在鲁国担任司法长官,三次被撤职。有人告诉柳下惠,你盛名远扬,为何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去做官呢?柳下惠说,我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我不按正道侍奉君主,为什么要离开本国呢?看来在孔子的眼里,柳下惠是个以直道而行、坚持正义的贤人君子,是个值得尊敬的牛脾气。但在孟子的眼里,柳下惠是个一团和气追求和谐的人。“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羞辱,不会因官小而辞职;立于朝廷不隐藏自己的才干,但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冷落遗忘也不怨恨,困窘也不忧愁。与乡里人相处,很随和地而不忍心离开。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身旁赤身裸体,又哪能沾染着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范的人,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刻薄的人变得厚道了。柳下惠始终保持人格独立和内心和谐,世界如何与我无关,我只做我该做的事,别人对我如何也没有关系,我依然微笑面对社会。孟子。

#伯夷#国学#柳下惠#孟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