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 出自于《六祖坛经》。【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道,不是真有什么树。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若说觉悟了,但觉悟其实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还要有个台。【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即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也无从生出了。就是无所住也【注释】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全文是什么?出自什么地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2113非台5261出处:六祖俗姓卢,名惠4102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1653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菩提本无树心,为明镜台”这句话是出自哪本书啊 出自<;六祖坛经>;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
请问那首“菩提本无树”的歌到底叫做什么啊?谢谢! 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我心非我心 他心皆我心我执非我执 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明月当头照 苦乐入禅中生性当自悟 阴缺何时休Music.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我心非我心 他心皆我心我执非我执 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明月当头照 苦乐入禅中生性当自悟 阴缺何时休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明月当头照 苦乐入禅中生性当自悟 阴缺何时休本站歌词来自互联网【帮你在qq音乐里收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