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定西(台江·安定)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本报记者 张人峰摄
务工群众在安定区巉口镇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采摘蔬菜。
(台江区扶贫办供图)
台江支医队员在定西市二医院开展知识讲座。(台江区扶贫办供图)
位于台江区中亭街的甘肃定西安定农特馆。本报记者 郑帅摄
安定区食用菌扶贫车间。(台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台安新村。(台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初,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也传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经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定西市安定区退出贫困县。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两地跨越山海,结为“亲戚”,开展了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
4年来,台江区委、区政府坚持“安定所需、台江所能”,在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扶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6大方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667亿元,为安定区如期实现整区脱贫摘帽和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给予了大力支持。2019年台江·安定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被定西市考核评定为全市第一,台江区委被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定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
1.消费扶贫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眼下,安定区凤翔镇福台村村民焦树德正在采摘地里的芹菜。从6月份起,焦树德种植的20亩芹菜便源源不断发往各地。虽然忙碌,但说起今年的菜价,他难掩喜悦之情。“今年芹菜每斤能卖到1块多,还不愁销路,一共能赚20多万元,比往年好得多!”焦树德告诉记者,去年每斤芹菜4毛钱还卖不出去,导致不少芹菜烂在地里,亏了几万元。
在安定区,还有很多像焦树德一样的菜农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从低价仍卖不出去到不愁销路,这背后离不开台江区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
据悉,安定区依托地处高原的气候优势,种植了芹菜、甘蓝等高原夏菜品种2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近18万亩。“安定区的高原夏菜不仅病虫害少,而且富含有机物,但却没打开销路,去年每亩收购价有的还抵不上雇工的钱,当地菜农宁愿将菜烂地里也不采摘,非常可惜。”在安定区挂职的台江区副区长沈力介绍。
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沈力带领台江区扶贫干部提前介入高原夏菜购销,早早着手联系福建籍客商前往定西采购,实现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方精准对接。福建收购商林先生说:“我们来定西主要收购甘蓝,收购价格在1.3元到1.5元之间,每天收购大约28吨,我们还在这边雇了10多名工人,工资3000元到4000元。”
福建籍客商在安定区采购高原夏菜中发挥了纽带作用,为定西消费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高原夏菜销售额已突破6000万元。
沈力介绍,下一步还将助力安定区高原夏菜打造品牌,通过对农产品进行集中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分销,让蔬菜产业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台江区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政府采购、社会参与、市场营销三种模式,在辖区创建了2家定西安定农特产品馆,全力推进消费扶贫工作。今年以来,台江区已发动省内有关企业采购销售安定区高原夏菜、马铃薯及其制品、牛羊肉等各类农特产品1.6885亿元,带动10030名贫困人口增收,这一成绩位列全市各个县(市)区前茅。
2.生态扶贫家门口的风景和“钱景”
站在安定区凤翔镇中川村张家湾的南山上放眼望去,一排排迎风而立的云杉、樟子松等树木纵向成列,横向连片,绵延不绝。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荒山秃岭。老百姓一直渴望改善生态环境,但却苦于资金和技术等种种条件的限制。
安定区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导致贫困的根源之一就在于生态问题。当地多年来持续植树造林,但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和雨水冲刷走土壤腐殖质层等因素影响,种下的树存活率低,往往“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强大东风,台江区为安定区送去人才、资金和技术,并借助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如何变荒山秃岭为绿水青山、再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台江区扶贫干部越是艰难越向前,携手市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精兵强将开展联合攻关,在造林中严把整地、苗木、栽植、浇水、覆土五个技术环节,采取大树苗、高密度、一次性成林、一次性成景,全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建成台江·安定东西扶贫协作的生态友谊林。
他们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养育树苗。“现在,树的成活率已从最初的70%提高到95%以上。”同样在定西挂职的台江区市场监管局干部刘毅介绍,生态环境的好转改善了局部气候环境,原本干旱的高原年降雨量已经从300多毫米增加到500多毫米。荒山变青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福州林”。
而“福州林”的效益还远不止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种将生态扶贫与产业带动相结合,通过带动贫困户参与退耕还林、植树务工、营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等,让老百姓找到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生态林实施后,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岔村建档立卡户李锋家40亩地全部退耕还林,一亩补助1200元,5年结清。同时,生态护林员的身份为他带来一年8000元的收入。
如今,“福州林”不仅越种越广,铺满定西越来越多的高原荒山,而且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使生态环境美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绿色产业旺起来,绘出了一条绿色的幸福路。
3.产业扶贫由“输血型”支援向“造血型”合作转变
从一个村建基地到多个村布点,从2017年度生产18万棒、总产值125万元左右,到2019年度生产93万棒、总产值460万左右,安定区石泉乡东西协作食用菌产业园实现扩张性发展。
石泉乡食用菌扶贫产业园是台江区结对帮扶安定区产业扶贫项目。由台江区牵头引进福建闽中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安定区投资办厂,建设食用菌产业园。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60亩,按照菌棒生产区、菇棚栽培区、加工交易区、研发展览区“一园四区”规划设计,分两期建设。
据介绍,产业园立足石泉乡适宜食用菌栽培的独特气候条件,发挥闽中食品公司资金、技术、市场三大优势,围绕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扶贫路子,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四参与”经营方式,采取政府投资、集体所有、主体经营、折股分红的“四带动”脱贫措施,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目前,已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菌棒生产车间,建造菌棚152座、发菌棚35座,发展高原夏菇,带动5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石泉乡食用菌扶贫产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园区开工建设到如今进入生产阶段,不少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种植等方式实现了脱贫致富,大家有工可打、有钱可赚,群众致富劲头特别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安定区各乡镇大力推广食用菌和香菇种植,进一步做好深加工,把高原夏菇销售至日本和东南亚各个国家,推广至欧洲,打响安定区高原夏菇品牌!”闽中食品公司有关负责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台江、安定两地同心携手,把产业合作作为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大力推动对口帮扶由“输血型”支援向“造血型”合作转变,引进的定西福泉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丰福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定西源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促进文旅项目、肉牛繁育项目、食用菌产业项目、再生能源环保项目等龙头产业的转移实施,完成投资1.2亿元,为安定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劲动力。
4.易地扶贫搬迁托起群众安居乐业梦
“我们不仅住上新房子,还承包了10座大棚,日子越过越红火。”住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台安新村的邵俊堂一家有6口人,曾经是贫困户。脱贫攻坚期间,他们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2018年,他们搬到现在的住所,当年就脱贫了。如今,邵俊堂和妻子杨芳在台安新村海阔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10座大棚,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
据了解,台安新村是“台江·安定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的典范。通过有效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专项资金400万元,撬动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建设搬迁改造区、特色种植区、规模养殖区、产品加工区、科技研发区、环保生态区、休闲旅游区和冷链物流中心的“七区一中心”,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解决了当地100户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难问题。
同样从大山里搬出来的还有安定区符家川镇罗家岔村村民赵晓艳。她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要归功于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惠民工程。“我是2017年从罗家岔搬到镇上,主要照看娃娃,自从家门口有了箱包厂,我还能就近工作,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补贴家用!”
搬迁容易,致富才是真正的考验。为了让老百姓实现“搬得来、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台江区在安定区援建扶贫车间,让许多像赵晓艳一样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学到技术,帮助她们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学习和家务两不误,技能和增收两促进。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台江区倾情倾心倾力帮扶。截至目前,共援建安定区扶贫车间60个,每个落实一次性奖补2万元。同时,今年围绕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对安定区19个乡镇486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分6期进行专题培训,不断增强其实力,带动更多的周边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此外,台江区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积极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10个街道、75个单位(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与安定区19个乡镇、94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双方各20所学校、6家医院建立了结对协作关系。今年,台江区发动辖区有关企事业单位向安定区捐赠帮扶资金1105万元、捐物折价600万元,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倾力帮扶的良好氛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台江区将继续坚持真情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携手安定区一同在实现小康的路上阔步前进。
(全文共4134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