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的“寺”和“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2020-07-21新闻19

现在咱们说起寺庙,一般就是指的“佛教的寺院”。

不过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两个字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了,而且“寺”和“庙”要区分开,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寺最早是我国的一个行政机构,比如说我们看电影就可以见到的大理寺(中央的审判机构),太常寺(掌管宗庙的礼仪部门)等,所以这个机构最早是属于官方的。

这个“寺”字通“侍”,特指官员办公之地。

“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众所周知,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员制度叫三公九卿,其中三公的机构称为“府”,九卿的机构称为“寺”。

那么这个“寺”是怎么和佛教扯上关系的呢?

话说东汉时期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从印度来了两位佛学大师,皇帝出于外交礼仪,便让他们在鸿胪寺(行政机构,政府专门与会接待宾客的地方)宣扬佛法,这两位大师被汉朝的崇佛热情所吸引,此后就一直留在了中国。

不过既然让人家留在了这里,那么自然就要给大师们一处安身之地,毕竟长期呆在官府里住酒店可不好。

由于二位大师都是骑行白马,所以官方就给他们建立了一座白马寺,当时白马寺的功能就是给这两位外宾的居住地,相当于大使馆,相当于外交机构。所以也就称之为“寺”了。

而且这座寺庙虽然说是我们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但是它在当时也没有脱离官方,这座寺院的作用更相当于是国家佛学院的高等学府,一直对全国的佛教传播产生影响。

但是,这个“寺”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建的,其还是带着一定的官方色彩,是政府授权的机构。就拿白马寺来讲,它的目的是翻译经典,和指导大众修行。

所以佛寺,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宣传教育、普及教育。

比如,佛寺里的藏经楼,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图书馆,很多读书人,大诗人,都曾在寺院读书。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

寺里的功德箱,大家也是随分给,没有明码标价,相当于大众集资办学。

寺院的钱是用来办教育的,给寺院捐钱相当于支持教育,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却谈不上功德。

而庙的建设就跟官方没有太大关系了,它祭祀对象都是神灵和故去的大贤,这两种对象在民间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其最初就是一个祭祀先祖的地方,

“庙,尊祖先貌也。”

我们常说的宗庙,其实就是“庙”的最初所指。只不过后来随着演变,祭祀对象群体开始扩大,由先祖扩大到先贤。文臣武将,圣人大家等等。再往后,这些先贤被神化,“庙”的祭祀对象再度扩大,包括了神魔。

跟普通的宗教需要进行传播不同,庙宇祭祀之人往往都是被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楷模”。

比如说以忠义为代表的关帝庙,以爱民为代表的大禹庙等,这些享受供奉的对象都是民间自发“推举”的,大部分庙宇也都是某地民众众筹修建的,跟官方的联系非常微小。

等到佛教完全普及了之后,佛教人有时也会去庙宇中祭祀一些神灵,有的寺院甚至就建在庙宇旁边,两者所给人的精神寄托逐渐趋于一致,庙和寺也开始被合在一起成为寺庙。

所以“寺”是和尚居住、办公、讲学的地方,而“庙”则是供奉神像菩萨,祭拜的地方,两者所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只不过,随着佛教的发展,其逐渐被综合到了一块儿,寺一般兼具了庙的功能。这也使得,在我国分布的众多寺庙之中,寺的建筑面积一般都是超过庙的。

佛教的寺就相当于道教的观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宗教场所,而庙有个神像亭子就行。寺一般讲多是成套比较完全的集中建筑群,而庙很多就是几间间易的小屋组成的。这是因为其功能性决定的。

这样说可能有点复杂,通俗点讲,两者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供奉对象不同。

我国的佛教从西汉时期传进中国,随后它就在我们国家“风靡”了起来,而寺真正充当佛教场所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这里面供奉的都是一些佛界领导。

比如说如来、观音等。

而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很多,这其中供奉的是一些神灵和大贤之人,他们一般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比如说玉帝、太上老君、关羽等神人。

还有就是规模不同,寺要比庙大!

#宗教信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