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河南曲剧二胡十八板 曲剧调门有哪些?

2020-10-16知识32

河南曲剧的艺术特点 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种。大牌子(大调)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

河南曲剧二胡十八板 曲剧调门有哪些?

豫剧 河南坠子 什么联系什么区别? 豫剧和河南坠子除了都是起源于河南以为没有其他联系。豫剧和河南坠子区别为:起源不同、伴奏乐器不同、分布不同。一、起源不同1、豫剧: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63036(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二、伴奏乐器不同1、豫剧:豫剧乐队的文场伴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还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三、分布不同1、豫剧: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

河南曲剧二胡十八板 曲剧调门有哪些?

越调,曲剧,豫剧同为河南地方戏,区别在什么地方 1、唱腔的不同2113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5261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4102体。其调式1653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2、乐器的不同越调的伴奏乐器在文场一般以象鼻四弦为主,后于20世纪初逐渐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调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外再搭配上弹弦乐器月琴,就构成越调伴奏的“三大件”。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与陈素真把板胡引进豫剧舞台,并进行了细微的改良,此后板胡就成为了豫剧的主弦。50。

河南曲剧二胡十八板 曲剧调门有哪些?

#豫剧#音乐#宋飞#豫剧板胡独奏#乐器制作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