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当其为 师 则弗臣也

2020-10-16知识15

“君子之教,喻也”是什么意思? 君子2113之教,喻也意思为:高明的教师善于5261用启发的方法教育4102学生。出自:《学记》。1653《学记》(部分精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翻译:立志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既懂得了教育成功的经验,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了。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扩展资料:《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据郭沫若考证,《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参考资料:-学记

\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的态度对待臣有两种情形:当其为尸,—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则弗臣也;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

用斜线(/)为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划对2—3处, 1分;4—5处,2分;6—7处,3分;8—9处,4分)

\"当其为尸,则弗2113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出自《学5261记》,意思是当他4102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1653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可以免除朝见君主的礼节是因为教师的地位同神圣的祭祖礼仪中的“尸”一样受到尊敬。封建统治者对于自己的臣民,只有在他们“为尸”或“为师”时,才不以臣礼对待他们。虽然天子为“贵”,也须免除老师对自己“北面而朝”的臣下之礼。《学记》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可贵的,在中国教育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学记》既然把学校教育当做“建国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对于执行教育工作的教师,必然给予崇高的社会地位。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礼记·学记》篇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民族文化的传承有赖于师生之间的授受,优秀的知识、思想、德行需要通过教师一代代发扬光大;传道、授业、解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懈怠。做好一名教师,责任重大,十分光荣。古人推重“天地君亲师”,从排序就可见人们的礼敬。在光荣与责任之间,师道传统闪耀着光芒。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孟子强调性善,讲求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大丈夫气概;韩愈反复申说“道之所存,师之所。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原文】凡学之道,严(尊敬)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祭主),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译文】凡是从师学习,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然后他所传授道才可能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君臣关系对等臣子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臣子在祭祀中担任祭主,那么祭主不对君臣行臣礼;二是臣子担任君主的老师,那么老师不对君主行臣礼.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附:《礼记·学记》白话解礼记卷十八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中的“又从而庸之”是什么意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中的“又从而庸之”是“并能感激教师”的意思。出处:此句出自《礼记.学记》。原文如下: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