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康德关于“审美判断”说法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审美判断”说法 一、应该从何种总体角度来理解康德哲学?德罗兹在总体地把握康德哲学这一点上是很扎实的,这倒不仅仅是。
康德是怎样论述审美活动的特征的? 康德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康德是这样说的:对自然万物的审美判断是对对象的无功利、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断。这种判断与对事物的日常经验判断和科学判断截然不同。它不根据对象的有用性、内在的终极性、完整性判断事物,不关涉对象与人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这样一来,人即摆脱了认识自然的束缚,又摆脱了对自然的感官欲望诉求,解放了对象,也解放了人,实现了人与对象之间的自由和谐。康德说:当人们面对巨大高耸的山峰和奔腾无涯的大海这样一些极端不和谐、不合目的的大自然景象时,有限的知性能力对此无法加以整体的把握,会感到恐惧和不快。于是,在这种痛苦的压迫之下,人从自己内心唤起另一种更高的主体能力理性(无限、道德、上帝以及人自身神圣使命的理性力量),来把握这种无形式的对象,以此获得的这种愉悦。就是崇高。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康德四个审美契机康德的审美契机首先是在质的方面,神美的判断是与一切利害关系无关的,他认为的美不等着,也不等于真是和伦理没有关系的。审美不等于简单的快感,而是高于这种快感。在审美判断的量上面,康德认为美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却没有受到客观利害的影响。所以康德认为的审美判断是依客观而来,却与客观无关。由于康德在审美中最和质的认识,所以他认为审美判断中所包含的关系,即是审美是一个无目的性的含目的性过程。美即是在对客观事物没有任何目的要求下的暗含目的性的一种形式。审美的方式表现为“含目的性的形式”与我们主观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处在合谐状态中,并且这种合谐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可称之为共通感。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说,如何理解? 美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与世界(社会与自然)在非功利、形象与情感状态下的关系。审美是对理性、情感、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感知和判断。美学意味着有“审判”和“美”。在这句话中,“试”作为动词,意味着“试”中必须有人,必须有主体的介入;同时,也必须有“美”供人们审视,即审美对象或客体。审美现象是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基础上的,也是审美关系中的一种现象。美属于人的美,审美现象属于人的现象。审美无私心论是一种关于美和审美本质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康德。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知觉或审美体验,与审美对象的实用价值无关,与主体的任何欲望或功利观念无关。康德认为“美是一个没有一切利益的快乐对象”。只有人们有意识地以无私的态度对待一个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康德认为“无趣”是审美判断的第一要素。它对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命题被认为是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别于普通审美的重要审美标志,是区别于传统审美的现代审美标志。以无私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是一切美感的最本质特征。审美感知是指审美主体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的审美感知内容进行梳理和综合。
康德对审美判断特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