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我对胶州秧歌的了解

2020-07-16知识9

胶州秧歌都有什么风格特征 胶州秧歌都有什么风格特征 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它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胶州秧歌的基本概况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胶州秧歌特点? 胶州秧歌特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动态形式归纳为“扭腰、脚拧、小臂划8字圆、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胶州秧歌都有什么风格特征 胶州秧2113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会,与高跷秧歌大体5261一致。胶州秧歌有其独特的角色结4102构和表演形1653式。一共有十余个人物,除了文凡、吴凡、渔夫、樵夫,其他都是双份的(头陀,二弟两个,锣鼓四个)。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五部分。胶州秧歌是一种戏曲,不是一种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和范畴。它有剧本,道具,曲牌,演员和职业。这是一种活泼的音乐剧。这种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戏曲不能形成在一个人口不足100户的偏僻村落里,而应该是围绕胶州海洋文化。从其曲牌、行当等艺术因素分析,胶州秧歌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与南宋以来杂剧和曲牌唱法有关。根据胶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和地域文化特点,推测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起源时间至少应在宋元末。扩展资料: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胶州秧歌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以民族调式征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我与胶州大秧歌作文 “‘营海杯’我与胶州大秧歌”有奖征文启事 为进一步挖掘胶州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丰富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内涵,经研究,决定组织举办“‘营海杯’我与胶州大秧歌”有奖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新闻中心、教体局、文化局、营海街道办事处二、征文时间即日起至2010年5月31日止三、征文要求紧紧围绕胶州秧歌积极向上的主题,突出胶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展示胶州深厚文化底蕴和市民良好精神风貌,体裁、字数不限。四、奖励办法本次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奖品500元,二等奖奖品300元,三等奖奖品200元,纪念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参赛作品统一发送至电子邮箱(jzxcb8070@sina.com),作品要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等,以便联系。纸质件请邮寄至北京路1号市级机关办公大楼449房间。联系人:张连业电话:82288160。胶州秧歌特点? 胶州秧歌特点:胶州秧歌音乐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征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胶州秧歌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以民族调式征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的运用出现。同时,打击乐演奏是胶州秧歌音乐的又一特色。胶州秧歌的击乐演奏除了舞蹈部分的开场锣鼓和掂仓扭子外,还有一个包括四个扭子的秧歌牌子。扩展资料:胶州秧歌分两种流派:1920年,秧歌艺人陈銮增把武术动作技巧揉进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犷豪放火爆的风格,群众称之为\"武秧歌\",又称东路秧歌。把以刘彩为代表,以妩媚抻展细腻见长的秧歌称为\"文秧歌\",又称西路秧歌。后来文武两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到2012年逐渐融为一体。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胶州秧歌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歌舞兼备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发祥探考《青岛文化志》说胶州大秧歌的发祥地是马店东小屯,是闯关东的产物,形成年代为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区别? 胶州秧百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度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知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道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回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答动关系胶州秧歌的介绍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多年相传改进,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胶州秧歌的五大特点要素是? 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如: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丁字拧步后退,跨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肩、指间,直到神经末梢,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劲健挺秀,奔636f70797a6431333332633062放洒脱。“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碾”的律动特点,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拧部、提拧部、丁字三部等。这些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侧后外侧的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内侧拧动抬起时,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再落脚的边缘

#胶州#东北秧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