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乌托邦,或是自我毁灭

2020-10-16新闻17

乌托邦,或是自我毁灭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乌托邦,或是自我毁灭

《你瞧,网络世界的幻想》

◎梁坤

一周前,我在某购物平台上买了一袋燕麦片。下单几分钟,登录某社交媒体平台时,一则麦片广告闪现在我手指划过的地方。一周时间过去,下单的麦片早已收到,可今天当我打开另一个社交媒体软件,又和另一个品牌的麦片推送不期而遇了。虽然心知肚明,在这个算法当道的时代,谈“隐私”是奢侈的,平台软件承诺的“安全”是缥缈的,但如此锲而不舍的追逐还是让我有些意外。

类似这样的“巧合”,正越来越明目张胆地出现在生活中,让人惴惴不安,又不能否认自己有时也很享受不断进化的智能服务带来的量身定制的“关怀”。怀揣这样矛盾心态的应该不只是我一个人,也不只限于我们这个国家,Netflix新近上映,杰夫·奥洛威斯基执导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正直面这种焦虑。

片名The Social Dilemma直译过来是《社交困境》,本片也是以社交媒体为切入点,讲述了在牟利这个唯一目标的驱使下,网络科技正在对人类个体、社会,乃至人类文明造成的负面影响。意译片名《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则更一针见血地指向影片主旨。

片中以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多个社交媒体巨头前成员的表述架构起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他们在之前的工作中,为打造令人上瘾的社交平台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后来对此的反思;以多位计算机专家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这其中包括著有《监视资本主义时代:在权力的新疆域为人类未来而战》的肖莎娜·朱伯夫。她在书中表述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如何说服我们为了便利而放弃隐私,而被这些公司采集走的个人信息数据又如何被用来预测、影响和改变我们的行为,以及这些做法如何对民主和自由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这是她对“监视资本主义”的定义。在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的采访中,肖莎娜·朱伯夫将其描述为一种新市场,这种市场交易的,只有创造万亿美元的“人类期货”。

这并不是纪录片首次聚焦的一片领域。2016年,沃纳·赫尔佐格执导的纪录片《你瞧,网络世界的幻想》,就在对人们熟悉的智能科技和网络世界充满憧憬的同时提出疑问: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究竟是福还是祸?2019年,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执导、Netflix出品的调查类纪录片《隐私大盗》则揭秘了一家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提供的用户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黑幕。

与上述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所不同,《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下文简称《监视资本主义》)从人们更日常的生活点滴出发,剖析人们愈加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现象背后,不知不觉身陷“智能陷阱”的大坑:人们的注意力被当作产品贩卖却乐在其中,社交媒体逐渐填满人们的信息来源,社会在无形之手的挑拨下分裂对峙,民主面临崩塌的危险处境。“监视资本主义”的概念是复杂的,采访的表述是抽象的,人们需要的纪录片是具象且真实可感的。

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之前的两部纪录片作品《逐冰之旅》和《追逐珊瑚》,不仅表达了导演对揭露人类生存环境之困的责任感,也彰显了他对纪录片视听语言优秀的审美把控能力。导演的这两大特点在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里都是在线的。片中除了纪实的拍摄和采访,还嵌套了一部“小电影”,它根据影片的主题打造,随着非虚构叙事的深入而展开相应情节的虚构叙事,讲述了男孩本和他的家人面临的“社交困境”。

这一层叙事直观展现了受访者提到的内容,科技公司为牢牢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而想出的那些伎俩,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网络科技的“魔咒”如何颠倒世界。比如通过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友促使你在平台建立更广泛的人际联系,通过营造对方正在输入信息的情境持续收割你的注意力等等。而面前多彩斑斓的手机屏幕另一端,是我们看不到的几千个工程师、设计者和难以想象的复杂算法。

片中的“小电影”把这个交互过程进行了具象处理,便于我们理解。本的屏幕内容都来自于由三人组成的内容推送团队,他们利用本的个人数据建立起一个人的模型,它开始只是一个框架,然后逐渐细化,最终变得和本一模一样,推送团队精准预测着本的需求和喜好,利用推送的内容迎合、引导着他,本的生活也一步步走向失控。镜头拉开,这样的控制单元还有千千万万。

细致的情节和场景设计还原了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屏幕另一端发生的我们不可见的事情,展现了我们如何被看不见的力量逐渐改变的过程。提线木偶般的生活,你有没有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点点改变不断累积,一代代影响下去,后果是否能够承担?

有人诟病这部纪录片小题大做、危言耸听,片中也记录下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当下只是一次常规的技术迭代,与之前的每一次技术革新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目前的症状只是因为我们在适应的过程中。也有观点批评片中像打了鸡血一样痛斥监视资本主义的弊端却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此,我更赞同片中的受访者之一,Google前设计道德伦理学家克里斯坦·哈里斯的一句话,“这同时是乌托邦和毁灭”。

毋庸置疑我们受惠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畅享着网络互通的便利,同时有目共睹的,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我们捍卫“私人领地”的战斗在无孔不入的算法面前正节节败退。我们应该怪罪为商不仁还是监管不力?怪罪人类智慧搭建了以致瘾和操纵为基础的技术环境,还是怪罪人性的弱点?这似乎并不是一道单选题。

影片最后,每位受访者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议或预判前景。也许会有下一部纪录片继续跟进,做更深一步的探讨,但在当下,对于同意这部纪录片主要观点的观众来说,拿出手机查看一下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如果上面是一个让自己都有点害怕的数字,尝试先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对常用的社交媒体少一些依赖,对充斥屏幕的信息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独立思考和正本清源的耐心,这部纪录片已不辱使命。

#Facebook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