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不少朝代的更迭和制度的变更。许多制度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消亡,却有很多制度根据时代的流转也随之改变,最后得以保存下来。
亭制是在秦汉时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一大部分消失殆尽,留下的一小部分也根据当时的时局改变了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在一些史料和鬼怪小说中依然有亭制的影子。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亭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被保留下来了。亭制的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几代王朝中亭制扮演的角色发生一些改变,却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1、亭不仅是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在秦汉时期还保家卫国
“亭”这种建筑,到现在我们也经常能看见,但大多是作为精美的历史名胜古迹用于观赏。这种建筑形式的兴起是从周朝开始的,“亭”往往是四面延伸,没有围墙,顶部形状各异的建筑。就是这样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建筑,却大多建在交通要塞上,直到现在也经常被人们用来纳凉休息。
到了先秦和战国时期,亭的用途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边境区域经常设置这一建筑用于军事所需士兵士兵可以从各个方向向远处眺望,以便随时侦查敌情。
同时也作为作战时军情传播的重要媒介,和防御外敌的堡垒,可见“亭”的存在对于当时国家安全防护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亭内经常配备相应的设施和一定的住宿条件,所以也会供一些官吏和使者旅途休息用,就和驿站的功能差不多。
后来这一功能也逐渐向老百姓开放,以便百姓长途劳累好作休整之用。亭的作用在当时还是非常多样化的,利用率也非常的高。
2、亭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还是有被延续使用,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亭制这种政治制度肯定是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实施和管制。亭制在当时主要适用于防盗和管理乡村政治事务,而管理这些事务的人被称亭长。
亭既是官民的暂时住宿之地,也是亭长的办公地点。在《搜神记》中有一故事中就出现亭长这一人设,“亭长击鼓,会诸庐吏,共集诊之”,讲的就是亭长“课射训禁,劫捕盗贼”的职责。
在汉代经常有盗贼出没于城乡间,历史上有“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的记载,所以当时为了管理治安设有“十里一亭”和十十亭一乡”的密集亭舍距离。也是因为这密集的亭距对于管辖乡村事务十分方便,所以亭长也具有管理乡里事务的重要职能。
从同属关系来看,亭长属于县的官吏编制,同时接受郡都尉的管辖。但是管理乡务的这种制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消失不再了,而防盗的功能也慢慢不再受到国家的重视。亭长这一职务虽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有所保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逐渐消失在官吏编制中。
邮亭驿这个为各地人民传递消息的系统,作为亭制的新功能却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且随着各个政权的变化也在不断做着相应的调整。邮亭主要是用于重要书文的传递和信息的输送等用途,亭制设定的距离也加速了消息的传播。于此同时在边境区域扮演军事作用的亭制也被沿袭到了魏晋南北朝。
二、亭制的改变跟政府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这像是一条既定规律
1、政府设置机构的重叠体制体制逐渐被取代
在汉朝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情的改变,一系列的行政单位已经逐渐地被其他制度所融合,亭制自然也在其中。在当时,政府大力推行乡里制度。
乡的社会职能更加的完善,国家的赋统统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而当时亭制规定里亭长的职责,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两相一对比之下,亭制就太过于简陋了,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政府管理制度。
同时亭制所具有的功能完全被乡里制度所覆盖,这使得亭制的淘汰成为必然。乡里制度的出现也证明社会发展的进步,落后的制度被淘汰也算是印证这一特性的佐证。
2、随着东晋时期刮起的腐败风气,亭长逐渐消失
东晋时期官场的腐败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放弃官职,就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原本东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但是因为政府的腐败,制度完全被破坏,唯一的标准已经变成了门第的高低。统治阶层内部相互倾轧、结党营私等现象也不断上演。
王公贵族更是各种奢靡成风,残暴不仁。这一切的社会风气自然也没有放过亭长这个小小的官职,纵然是这样一个芝麻大点的官员,也被腐败的气息所侵蚀。
亭长失去了他本来的职责和使命,变成剥削百姓,鱼肉乡民的可怕对象。于是亭长这一职责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腐败的政府必然导致的是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反抗。新的政权建立的开始,就是腐败政权的结束,亭长这一职位也随之消失。
三、历史上接连不断的战争,永远都是使一切制度发生改变的源头
1、东汉的战火,不止烧毁了百姓的家园,也烧毁了连接邻里的建筑“亭”
东汉时期虽然是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但是从建立统一王朝的征战四方,到王朝强大后的侵略他国,各种各样战争从未断过。亭作为军事功能的存在,免不了受到战火的侵袭。在战争过程中,大量的亭都受到了破坏。
再加上亭在古代大多都是由木材建造而成,古时的战争多伴有火烧的作战方式,亭这种易燃的建筑物被战火烧毁的数量也不在少数。这使得原来大面积存在的亭式建筑,也瞬间减少。亭数量的减少再加上战火的连绵不断,致使亭制无法像以往那样推行下去。
2、人口的大面积迁移,使得亭制不再成为人们的宠儿,被世人遗忘
到东晋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被许多来自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所入侵。百姓们家园不断遭到外来入侵者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犹如水火。于是在战争的影响下,许多中原地区的百姓以及当时社会中的贵族等阶层,都选择了集体南迁到相对于安全的地方。
虽然百姓大面积的南迁,并没有使得以往政府颁布和实行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但是亭制却没有随着百姓们的集体迁移而流传到南方。而已经被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地区,这一制度并没有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青睐被延续下去,最终亭制也因后继无人逐渐地走向了消亡。
3、战火后,政府为了家园更好的重建,推行了新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国家长期的分裂,战争的频繁,使得乡里制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使得亭制消失的速度更近一层。当时南逃的许多地主都自己建了城堡,并且全族群居在一起。这使得有很多平民百姓依附于他们,还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当时的政治体制还处于动摇时期,政府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勉强承认了这些地主们称霸一方的行为是合法的,并任命他们为宗主,建立了宗主都护制。在这一制度之下,人口的控制和土地资源的管控程度都是极高的。
因此,原本盛行的亭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加强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国家也推行了新的邻里管制制度和配套均田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让战争中无家可归的人们,得以拥有立足之地。同时也很大程度使得以往的地域概念被重新洗礼,亭制从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总结;
亭制的改变随着秦汉政权的结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激烈的变革下也发生了不少的改变。亭制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制度,不仅在政治制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建筑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意义。
东晋时期著名的鬼怪小说《搜神记》中,就讲述了不少关于亭制的奇幻故事。这让我们间接了解了更多关于亭制的历史故事,和发展进程。当然最后这一制度依然像历史上许多制度一样,在不断地演变中还是落寞的走向了消亡。
但是它也更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个政局不稳的年代,国家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逐步地稳固政权,安抚民心,最终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这是亭制对现代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后汉书》《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