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朝阳区5处小微空间重生,变社区活力中心

2020-10-15新闻10

在常营福第社区,昔日几近荒芜的简易绿化带变成了焕然一新的“玫瑰童话花园”,居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共同在墙上按下祝福的手印。10月15日,“朝阳区小微公共空间再生计划实践基地”在福第社区举行授牌仪式,“微空间·向阳而生——朝阳区小微空间再生计划”中5处小微空间试点已全面竣工并向居民开放使用。

朝阳区5处小微空间重生,变社区活力中心

2019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联合中社社区培育基金、朝阳区民政局、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启动“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创新探索以“社会力量出资、责任规划师出智、各级政府部门出力、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进行朝阳区小微空间试点改造。

据了解,项目启动短短十天内,朝阳区21个街乡就提交了50份项目申请。经过“提案筛选、团队培力、方案设计、方案评审、落地实施”五个阶段,太阳宫乡、双井街道、小关街道、南磨房乡、常营乡申报项目最终获得了每个项目10万元实施资金和1万元设计费的支持,开展小微空间更新实施。金秋十月,5处小微空间改造全部完工,迎来了最终的亮相。

朝阳区5处小微空间重生,变社区活力中心

本次“微空间?向阳而生”实施落地的5处小微空间更新试点项目由责任规划师全程领衔,从选点、设计到实施,从空间改造到社区营造,为居民们带来了一次共建、共治、共享的“联欢”,并在全过程参与式设计、无障碍设计、适老化设计、儿童友好设计、大数据城市观测与治理等多角度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

常营乡团队组织社区居民与小学生举办设计工作坊,南磨房乡团队邀请居民用乐高玩具亲手搭建改造模型,双井街道团队开发了便于公众理解的参与式设计工具,将各方对空间行为的想象转化为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公众就充分参与到项目当中。进入实施和维护阶段,双井街道、常营乡和太阳宫地区的小微公共空间中均预留了供居民自发种植的空间,太阳宫地区更在场地内设置专门的居民议事空间,建立微空间治理小组、制定“微空间治理公约”,激发群众的自治力量,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效果。

朝阳区5处小微空间重生,变社区活力中心

同时,各团队还在设计方案中融入了无障碍、适老化、儿童友好的设计理念。例如小关街道利用微空间为社区活动用房增加无障碍坡道,双井街道在空间内增设蹦床、秋千、陀螺椅等儿童喜爱的游戏设施,常营乡为居民提供艺术化的晾晒空间和富有创意的儿童活动环境,南磨房乡则在功能布置中关注老幼活动的结合。

全过程应用大数据技术,双井街道小微空间精准绘制了人群画像、研判空间潜在的使用需求。改造后,小微空间内的日人流量增加50%,午后到傍晚活力明显提升,中青年、儿童人群在场地内停留时间增长,小微空间更新给城市与社区带来了积极价值。

朝阳区5处小微空间重生,变社区活力中心

活动现场,主办方为5个微空间正式授牌。常营福第居民周大妈感慨:“现在孩子们有地方玩了,我们老人没事也能坐着唠嗑,就连晾被子的地方都设计了。这个地方不仅好看,最重要的是真正提供了一处大家需要的活动场所。”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赵蓬奇理事长表示:“设立社区培育基金,其初衷就是为城市创新、社区发展搭建一个平台。此次微空间改造的成功落地,让我们看到了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推动城市更新的可能性。”

“这个项目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真正落地,探索了以小微空间改造来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凝聚更多社会共识的机制,并且将设计送到了基层和社区。”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二级巡视员陶志红表示,希望责任规划师进一步深入社区,主动跟居民协商,发现更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将北京的城市更新工作做得更好更细、生机勃勃,让城市更加美丽。

朝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微空间改造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通过公共空间、公益基金、公开征集和公众参与,将多方力量凝聚到一个点上,发挥了“1+1>2”的效果,形成了小空间的大手笔,也为朝阳区未来的空间整治打造了模板案例,希望未来在朝阳区公共空间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