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禁了之,并不是遏制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
塑料污染问题突出,在部分领域限制甚至禁止不环保塑料制品的使用,已成为社会共识。
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到今年底,全市范围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距离“大限”只剩两个多月,上海的经营者们准备好了吗?
九成餐饮商户尚未行动
我国国家标准《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明确,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是以生物降解树脂为主要原料制得的袋制品。这类购物袋使用的可降解原料涉及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通过在门店免费索取、购买或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外卖等方式,取得了肯德基、味千拉面、满记甜品、快乐柠檬、1点点、鲜芋仙等30家餐饮品牌门店的塑料购物袋。
除了丸龟制面和廖记棒棒鸡两家门店的购物袋并未标注材质,其余28家餐饮提供的购物袋均明示主要材质为聚乙烯(PE),产品执行的标准为我国国家标准《塑料购物袋》或我国包装行业标准《商品零售包装袋》。这意味着,在记者调查的范围内,现阶段几乎没有一家餐饮单位在打包外卖服务中提供了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使用的仍是传统材质的塑料袋。
部分商户的塑料购物袋,主要原料是聚乙烯
不过,距离禁用时限还有两个多月,餐饮单位目前完全可以继续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但考虑到餐饮品牌更换购物袋很可能涉及上游供应商的更替或生产企业技术工艺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剩余的两个多月“过渡期”算不上充裕,经营者应当有所行动。
是不是马上就要更换可降解购物袋了?记者就此询问近20家餐饮门店的工作人员后,却发现大多数门店对于新规一无所知或称近期没有接到过上级的相关通知。
记者通过饿了么平台公示的地址,找到漕宝路上的一家外卖商户。该商户表示只知道不能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并不清楚新规:“店里的塑料袋都是网上订的,我也不懂什么样的袋子才是可降解的。”
记者就此情况采访饿了么,饿了么方面表示,已经了解到有新规,会通过商户管理系统广泛告知商户,并在采购平台上推荐可降解材质的打包袋。但相关人士坦言,平台无法强制商户采购可降解打包袋,很难说“过渡期”后平台商户是否都能严格执行新规。
在麦当劳百联南方购物中心店,店员听闻新规,显得相对“从容”。记者注意到,该店除了冷饮套了塑料袋,其他外卖都用纸袋打包,相当于直接跳过了改用可降解塑料袋这一环节。店员表示,冷饮杯外侧受热容易滴水,用纸袋打包不方便,以后是否会用可降解塑料袋装冷饮,还要等待上级的通知。
工作人员用纸袋打包外卖
相比纸袋,塑料袋装冷饮更合适
非一次性等不等于可降解
除了餐饮单位,新规留给商超的时间也不多了,按规定,明年起,他们不能再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记者调查了10家超市、便利店后发现,除了盒马提供的外卖袋未标注材质外,其他超市、便利店销售的购物袋或打包外卖的塑料袋均主要使用聚乙烯制造,尚未替换为可降解购物袋。
记者在多家家乐福门店注意到,收银员特意将每个售价6.5元的红色可循环使用购物袋与每个售价0.2元或0.3元的聚乙烯购物袋放在一起,让“想环保”的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家乐福中国方面回复记者称,今年底前,家乐福全国范围内的塑料购物袋将逐步替换为可降解材质,家乐福已经要求上游供应商尽快改进工艺,向其提供足以满足日常销量的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家乐福收银员向顾客推荐环保袋
便利蜂超市内,顾客用环保袋(促销价6.45元)打包零食
对于禁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还有一些业内人士表达了困惑和担忧。
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或自然环境中能够完全降解的一类材料,这类塑料可降解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
部分可降解材料,来自我国国家标准《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
一家连锁超市的店长向记者表示,她直到现在还搞不清什么是“一次性”购物袋:“如果把材质替换成可降解的,但是消费者买了还是只用一次,这不是还在用‘一次性’购物袋吗?”
和一些餐饮单位免费提供打包袋不同,超市、便利店的购物袋一般要消费者掏钱买。替换成可降解材质后,袋子很可能涨价,不少超市担心消费者不理解,甚至投诉他们单方面抬高购物袋价格。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建议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的定义,又或者和餐饮单位一样必须使用可降解购物袋,让新规更有操作性。
一次性购物袋、可降解购物袋、用纸等可循环材料制作的环保袋,未来谁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基于卫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此次不在上海新规规定的禁止使用范围
遏制污染不能一禁了之
其实,我国早在2008年就已出台“限塑令”,全国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对在商品零售场所使用塑料购物袋实行收费制度。但时至今日,塑料袋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随着网络订餐、快递等业务的快速发展,塑料制品的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降反增。
一禁了之,并不是遏制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指出,要从根本上取得成效,主要途径有二:一是用更低价的环保产品占据市场,取代不环保制品;二是大幅提高生产、销售、使用不环保塑料制品的成本,让各个环节都“抵触”不环保制品。
“从现阶段看,还是劣币驱逐良币,但两者差距在缩小,有希望。”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物质材料事业部副总监郑璐表示,近年来国内PBAT(一种可降解塑料制品原料)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提升,目前已区别于一些依赖进口的可降解原料,如PLA等,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加之技术不断进步,木质素、淀粉等生物质材料在可降解塑料袋中的占比越来越多,进一步摊薄了可降解塑料袋的生产成本。
据介绍,目前使用PBAT等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已经缩小到不可降解塑料袋的2倍以内。
环保湿垃圾袋,因为添加了较大比例的木质素,“卖相”和手感比不上不可降解垃圾袋,加之售价较高,一度在市场上打不开局面
郑璐还建议将来的限塑举措可以借鉴外省市农业部门推广可降解地膜的经验,一方面不断提高不可降解地膜的回收处置成本,另一方面给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农户环保补贴,使可降解地膜的综合使用成本低于不可降解的。如此一来,用哪种地膜划算,这笔账谁都算得清楚。
从提高不环保制品的使用成本而言,国外也有经验可以借鉴。2008年起,澳大利亚某州法律规定,任何超市和餐饮行业都不能使用普通塑料袋,任何被发现向消费者提供普通塑料袋的店员将被罚款315澳币,而商家将会被罚款5000澳币。
今年我国实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明确,未遵守国家有关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规定,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商务、邮政等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这种刚性约束将彻底推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源头减量。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也是通过刚性约束促进塑料制品源头减量的有效实践。图为服务员应顾客要求提供塑料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