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揽子27条!深圳特区扛起这些责任

2020-10-15新闻9

一揽子27条!深圳特区扛起这些责任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王先进)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14日上午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深圳40年的发展举世瞩目。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近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印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针对《方案》一揽子推出的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人民网记者采访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张俊伟。

“先行示范”意义重大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将提供制度借鉴

强国论坛: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深圳经济特区要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方案》也制定了综合改革试点五年内“三步走”的主要目标。这对于深圳的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

王一鸣:2019年8月,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对深圳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印发的《方案》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制定了三个阶段的主要目标,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的最新实践,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这对于推动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具有重大意义。

霍建国:5年内要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试点改革,这对深圳来和整个国家来说都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40年前,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是深圳的成功坚定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决心,是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了我们对这一道路选择的信心。今天中国再次面临改革开放新的选择,相信深圳定不负全国人民的重望,再次承担起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先行者,探索出更丰富的改革开放新路径,形成可供全国复制的成功经验。

张俊伟:去年8月,中央明确把深圳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深圳在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板。《方案》聚焦制约深圳发展的突出问题,就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既为深圳市的发展扫清了制度性障碍,也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借鉴。

突破要素市场“瓶颈” 唱好深化改革“重头戏”

强国论坛:《方案》明确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授权深圳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改革进行探索。其中哪些要素市场是您格外关注的?基于当前中国要素市场的发展状况,深圳在这一改革“重头戏”当中又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一鸣: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深化改革的“重头戏”,我特别关注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这两个要素市场的培育,对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动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具有战略意义。在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制度上,《方案》将推动深圳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为全国提供经验和示范;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上,深圳将增强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竞争力,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多年来,深圳率先将自主创新提升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深圳拥有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由于体制内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界定不清晰,以及数据的产权界定规则尚未建立,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也面临挑战,这也正是《方案》授权深圳在改革探索中要解决的问题。

霍建国:要素市场主要涉及到生产资料市场、人才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允许这些资源自由流动,以方便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产出效益。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完善,使之适应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张俊伟:我个人感觉,土地制度、资本市场和技术成果转化三方面的改革最值得关注。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而深圳的土地资源又十分紧张,因此深化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有利于盘活土地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为缓解制约深圳发展的诸多“瓶颈”(如房价高、租金贵、居民生活压力大等)创造空间。资本市场、技术成果转化则直接关系到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配置效率,而这两种要素又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

推进高水平开放 金融“口子”要开好也要管好

强国论坛:《方案》要求“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您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外资机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方面的试点?金融开放的“口子”越开越大,是否会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王一鸣: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鲜明特征就是制度型开放,更加注重国内规则规制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方案》加大制度型开发力度,将为提供跨境商事仲裁、司法合作等跨境法律服务和建立区际律师事务机构创造条件,并为跨境事务提供法治保障。《方案》明确了扩大金融业、航运业开放的一系列措施,意味着深圳将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也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当然,在扩大金融业开放过程中,必须完善监管方式,构建金融安全机制,切实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我们还要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避免金融风险跨境传染。

霍建国: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包括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也包括扩大重点领域的开放。制度型开放主要是指同国际高水平开放标准的对接问题,涉及到开放领域的确定,以及国内管理体制同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这也是目前我国在落实高水平开放方面的难点之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国际上任何一个开放的市场都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同开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张俊伟:金融业的大发展,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发达国家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趋势,一直推动我国扩大金融业开放,并寻求在此过程中分得一杯羹。反过来看,只有扩大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等步伐,才能为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

金融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发达国家有着相对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过去几年,我们在加强监管、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持续努力。目前扩大金融开放、引进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条件已经具备。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法治完备、监管到位,引入更多的国外金融企业并不会增加我国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同国际标准有效对接 打造深圳发展的活力“源泉”

强国论坛:《方案》要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这些领域的“放宽”,将对深圳营商环境的打造起到什么作用?

王一鸣: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是深圳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对这些领域放宽准入,有利于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营商环境竞争力,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深圳更好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霍建国: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我们高水平开放的根本要求。坦率地讲,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距离这一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市场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法制化的执行能力和水平。营商环境国际化的难点在于,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同国际标准有效对接。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和认知国际通行规则,并解决好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同国际标准的融合与对接问题。

张俊伟:能源、电信、交通运输等产业,一直被视作关系国家命脉的关键性产业领域,其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的开放水平。《方案》明确要求深圳在上述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是贯彻“负面清单”管理原则、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打造更加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深圳市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深圳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习近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