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5日讯(记者韩琳) 今天上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草局生态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健民在会上说,近40年来,我国的森林旅游事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2016年以来,森林旅游新业态百花齐放,已逐步摆脱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森林旅游传统模式,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
10月15日上午,国家林草局举行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宋峥 摄)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新业态百花齐放
张健民说,2016年,国家林草局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森林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森林旅游逐步摆脱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森林旅游传统模式,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疗养、自然教育、山地运动、冰雪旅游、森林马拉松等新业态新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森林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森林旅游产业规模也快速壮大。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
据统计,2016-2019年的4年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60亿人次,平均年游客量达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5%。其中,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占国内年旅游人数的近30%,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场景。(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提供)
张健民指出,随着森林旅游事业的日益壮大,发展森林旅游的重要意义及巨大潜力受到越来越多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森林旅游成为一些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很多投资企业、金融机构把森林旅游作为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一些社团组织成立了森林旅游分支机构,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森林旅游人才培训和基础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社会资源向森林旅游领域加速集聚,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推动森林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正在形成。
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据了解,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与此同时,我国近50%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较好。那么,这些地区的群众怎样脱贫?
“这些地区脱贫的潜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张健民指出,贫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公众体验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陕西省白河县脱贫产业(核桃)栽培技能现场指导会。(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提供)
森林旅游可以为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便利。森林旅游具有就业门槛低、参与方式多样、基本技能容易掌握等特点,而大多乡村贫困户谋求增收的主要瓶颈是缺乏专业技能、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森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贫困地区利用森林等自然资源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实现增收的通道。贫困人口通过自主经营、提供导游服务、受聘为景区工作人员等途径参与森林旅游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鉴于森林旅游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和潜力,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把“森林旅游扶贫工程”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
张健民表示,“十三五”时期,森林旅游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林草局2016年的摸底调查结果,全国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35万户、110万人,年户均增收3500元。根据国家林草局在2019年对贫困地区森林旅游扶贫成效、潜力评估及发展策略专项研究测算,2018年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升到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的9%,年户均增收达到5500元。
据张健民介绍,国家林草局近期对“十三五”时期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形式进行了调查总结。调查显示,依托各种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旅游发展实现增收的约占受益贫困人口的47%,依托其他森林等自然资源发展旅游实现增收的约占受益贫困人口的53%。
森林旅游帮助贫困人口增收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8%;二是通过开展个体经营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12%;三是通过发展种养殖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65%;四是通过租赁、入股经营等实现增收,占受益贫困人口的3%。由此分析,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是森林旅游扶贫最有力的途径,而带动种养殖发展是森林旅游扶贫辐射面最大的一条途径。
张健民表示,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森林旅游在践行“两山”理论、巩固林业改革成果和促进林草业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助推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森林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和提质增效,森林旅游的带动能力势必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