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令人叹奇的节能智慧

2020-10-15新闻4

原标题:古代令人叹奇的节能智慧

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节能环保的生活、生产方式。他们有哪些节能减耗、保卫蓝天的智慧?

雁鱼灯和夹灯盏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照明便有了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的考古成果中不乏当时人们使用的照明灯具。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灯具不光造型精美,还别具节能智慧,中国古人的节能环保意识可见一斑。

古代令人叹奇的节能智慧

雁鱼灯

由于用普通的生活器皿做灯具浪费燃油,古人遂将其或加高底座,增加光照范围;或增加通风管道,让燃烧更充分;或上面加盖,减少油料损耗,于是诞生了不再他用的专业灯具。

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里出土的雁鱼灯就是一种“环保灯”。据《文物》(1987年06期):“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雁鱼灯不仅环保,还可调节光亮度,且能充分利用燃料。

古代真正的节能灯,则是在“省油灯”发明之后出现。

古代令人叹奇的节能智慧

省油灯

所谓“省油灯”其实就是秦汉后在下层社会广泛流行的陶瓷灯,这种灯体是夹层,故古人又称之为“夹灯盏”。史学界一般认为,“省油灯”是唐宋时期开始使用的。

夹灯盏的节能原理,就是降低灯具使用时整个灯体的温度,减少燃油的损耗和挥发,相比昂贵的铜灯,这种简单廉价的夹灯盏更受欢迎。所以,一经发明,首先就在用灯时间最多的文人学子中间流行开来。

福建土楼蕴藏的智慧

古代人的节能意识还体现在民居建造上。我国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催生出了丰富多样的节能环保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2008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就是典型的节能建筑。

古代令人叹奇的节能智慧

福建土楼

土楼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历史上那里可耕地很少,又是盗匪出没频繁之地。为了防卫和减少占地,当地人只能建造占地少、层数多和有很好防卫性能的土楼。

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显著特色。作为当地的传统民居,土楼从选址、规划、布局到建造使用过程都体现了与特定地方自然环境的良好适应性。

土楼厚重的土墙使用的是红壤土、砂石、竹片、土纸浆等材料,皆为就地取材。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如夯杵、墙槌板和拍板等经反复揉、压、挤,采用中国传统“大墙板”技术夯筑成1米-2米厚的楼墙,形成外土内木的建筑结构。为进一步加强红壤土黏性,人们还加入了红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这是闽西南人民的独创方法。

这种土墙透气功能佳,有效调节了土楼内部房间的温度和湿度,既能适应山区恶劣潮湿的气候,还能在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底层厨房的烟熏能使二层谷仓干燥且不生虫,卧室则设在三、四层,高爽通风,让居住环境更加理想。

福建土楼的设计还体现了当地人善于利用自然通风调节温度的智慧。一般来说,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天井内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则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天井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风从天井吹向厅堂,进入通道,从后天井或侧庭院回归自然。

如果天气异常炎热,风力轻微,天井在阳光曝晒下热气蒸腾,热空气不断上升,形成一种“拔气”作用,而两侧厝巷的冷却空气就会通过通道不断向天井补充,形成冷热空气的温差对流。这种通风系统与堂屋、高窗和屋门间气流相通,形成良好“穿堂风”,达到夏季自然降温的目的。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吴越),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