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高平之战对赵匡胤的影响有多大,为什么说这是他肇业的开始

2020-07-21新闻11

《宋史》里有一句话说:“高平之战,乃太祖皇帝肇基之始!”太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高平之战,是周世宗柴荣刚刚登基之时领导的后周大军和刘崇带领的北汉和契丹联合大军在高平一带的一次战争。

这场战争是后汉皇帝刘崇为了给儿子报仇,趁郭威病死,柴荣刚刚登基,后周基业尚未稳固之时联合一直觊觎中原的契丹带领五万大军进攻中原的战争。

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在后周右路军遇到北汉猛将的打击后全线崩溃,大家纷纷北后汉军对投降,争着向刘崇高呼“万岁”,后周军马上要全线崩溃的时候,赵匡胤挺身而出,喊道:“国家生死存亡,就在于此!主上如此危险,我等岂能不卖命!”然后带着自己麾下的一千铁骑力挽狂澜,把刘崇吓得直往后退,扭转了战争的局势,最终让柴荣带领的后周军取得了胜利。

在赵匡胤建立大宋的历程中,高平之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这场战争是宋太祖赵匡胤肇基之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高平之战对柴荣巩固后周基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对赵匡胤刮目相看。

后周太祖郭威死了,柴荣刚刚登基。在老臣们心中柴荣的威望很弱,好多人并不是真心要为他卖命的,不然的话在战场上右路军也不会那么快就投降了。他这次御驾亲征就是想取得胜利后在大家心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的。面对后周军刚遇到挫折就投降的怂样柴荣是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冒死亲自带着左右亲兵出阵督战。此时的柴荣在后周军心目中的地位大跌,大家战斗的士气也跌落到了最低点,只要一有人撺掇投降,后周军就全线崩溃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赵匡胤挺身而出了。他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下子把军队的士气给鼓了起来。赵匡胤敢死队的一千人拼命厮杀,最后只剩了五十个人,可就这五十个人竟然吓得北汉军的主营缓缓后退,因为刘崇害怕了,他决定先逃后战。赵匡胤此举让北汉军纷纷倒戈,最后刘崇带领着自己的残兵败将惨败而归,最终没能扛住给憋屈死了。

此后赵匡胤在柴荣面前非常得宠。因为他也给驸马张永德长了脸,后来很得张永德的赏识,赵匡胤后来的平步青云离不开张永德的举荐和周旋。柴荣在高平之战后把右路军的将领全部杀死了,又把整顿禁军的任务交给了赵匡胤。柴荣对赵匡胤越来越信任,临死之前看到“点检做天子的”的木牌,就罢免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换赵匡胤来担任。柴荣此举无疑是为“陈桥兵变”铺平了道路。

其次,高平之战也是赵匡胤自我认识的开始,从此他沿着自己的方向自信满满地走了下去。

高平之战,赵匡胤确实有点冒险。大家设想一下,假如当时赵匡胤身边只剩下五十个人的时候刘崇没有害怕,赵匡胤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假如契丹军一见北汉军溃败,赶紧过来支援,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为什么呢?

因为赵匡胤的敢死队确实太能战了,他们在前面跟敌人厮杀,后面的军队也是士气大增的。面对他们那“枪挑一条线,横扫一大片”的势不可挡之势,不害怕才怪呢!北汉军败了,契丹也看不到希望了,就灰溜溜地走呗。

这次回去后赵匡胤肯定会动脑筋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要想出奇制胜,思路得灵活,还得有实力。赵匡胤回去后就更加努力地训练自己的敢死队。

在攻打寿州的时候,他用五千精兵打败了南唐姚凤领导的两万大军。他先把大队人马排兵布阵,然后领着一百个人去挑衅,把姚凤的大军引入他们的埋伏圈,打得他们四散奔逃。接着攻打滁州,赵匡胤又设巧计用五千的兵力击溃了南唐十万大军。“兵不厌诈”,赵匡胤作战英勇,办法也很多,谁遇上他谁倒霉。

第三,高平之战也让将士们看到了希望,追随他的人便多了起来。

“陈桥兵变”时那么多人,大家一致推举赵匡胤做皇帝,那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才这么做的。为什么要推选他呢?因为他能出奇制胜,能力挽狂澜,跟着他有安全感。

这时候所有的人都仿佛是为了促成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而出现的。高平之战,也成了赵匡胤为建立大宋储备条件的开始。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