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皇权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这和中世纪的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因为得罪了教皇,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若莎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罪过”,结果这位年轻的国王,足足在风雪地里等了三天三夜,教皇才愿意给亨利四世一个额头纹作为原谅,这也就欧洲著名的“卡若莎之辱”。也代表着神权的顶峰。
而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的皇帝,对于宗教却是有着游刃有余的手段,而最好的例子,便是历代中原王朝,对于佛教的打压,在南北朝之后,佛教迅速崛起,然而因为佛寺占去大量耕地,同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上进行打压,而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人的行动最为坚决,没收大量佛寺土地,逼迫僧人还俗,从而被称为“三武灭佛”。
一般来说,皇帝的印象,也就决定了一个宗教的兴衰成败,在宋朝期间,一名方丈,用自己的聪明,巧妙的避免了一场灾祸,当赵匡胤去佛庙祈福问方丈:朕要跪吗?,他只回答了8个字,具体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赵匡胤对于佛教的态度,在早期很大程度受到了极力灭佛的周世宗柴荣影响,比如在961年,赵匡胤就下诏打死了皇建院和尚辉文,这是因为赵匡胤在下扬州的时候,僧人都出来迎接,辉文却在官府驿站中左拥右抱搂着女人喝酒,这让赵匡胤十分生气,将其余的十七个僧人都进行流放。
到了973年,当赵匡胤听闻不少老百姓因为笃信佛教,竟然将自己家的农具都拆除来铸造佛像,赵匡胤叹息不已,再次下令,严禁民间用铜、铁铸造佛像。
在登基为皇帝之后,赵匡胤心血来潮,来到了开封的相国寺进行游览,当他来到佛像面前烧香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询问了周围陪同的赞宁和尚一个问题:“既然是参拜佛像,朕是否要下跪呢?”
这个赞宁同样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北宋期间最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同时获得了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多次召见,还被宣入翰林院进行供职。
而赵匡胤的这个问题,也是十分的刁钻,假如赞宁说需要跪拜,那岂不是对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敬?搞不好赵匡胤要治全寺庙一个大不敬的罪过,如果赞宁说不需要跪拜,对于佛祖而言,却又是一个亵渎。
最终赞宁回答了一番这样的说辞:“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不再计较此事。
这件事情,也被记载在了欧阳修的《归田录》当中:“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的回答,既是对皇帝的一种恭维,又是对佛法的宣传,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随着经济逐渐稳定,赵匡胤出于统治的目的,还是选择了进一步发展佛教,而赞宁凭借他的智慧,最终也成功的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