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写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辛弃疾还是写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他们都是南宋积极的主战派。而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都与韩侂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彼时人人"直把杭州作汴州",不论是文学鸿儒还是赳赳武将,都已经习惯了安然的日子。即使二圣已亡,也没有人愿意再去收复中原。
不过韩侂胄上台以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让稼轩和放翁这些主战派看到了希冀。前者重新启用,调任绍兴;而后者不能饭矣,在梦中保卫着家国。
(一)、不愿屈膝向北国,驱除鞑虏欲渡河
"臣构言:窃以休兵息民,帝王之大德;体方述职,邦国之永图"。此前南宋初立,高宗皇帝面北称臣,对内作威作福,残害忠良而面对有杀父亡国之仇的金国,却是一昧的曲意逢迎。
不过自那以后,自诩为正统的赵宋,却成了金国人的附庸。到了宁宗在位时期,金国人不断的提出各种过分要求,让宁宗按照旧时礼仪行事,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1. 开拓进取,欲一雪前耻报家国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种场景,但凡是有血有肉之人,都不愿看见。韩侂胄亦是如此,虽然他通过发动宫廷政变,打压异己上位,可他始终有一颗收复故土之决心。所以,面对金国人的步步紧逼,他决议派大军北伐。
这个决定,当即得到了宁宗的支持。因为他此前一直受到宋光宗的挟制,不能大展拳脚。而南宋经过了那么多年的修养生息,经济已经十分繁荣。
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君臣二人展开了浩浩荡荡的北伐。而主动挑起战争的南宋,为何会在开禧北伐后不久就掉入了被动局面?
南宋的军队兵分六路,分别攻击金国人所占据的河南,安徽各州。韩侂胄的意思是打金人一个猝不及防,反正金国现在内忧外患,皇帝无心政务,流连于酒色之间,而北方又再度兴起叛乱,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金国四面开花。
这几路军队,刚开始的时候,进军异常顺利。尤其是毕再遇和郭倪所率之军,他们大有收复中原之势。不过,很快大家都败下阵来,那六路大军,只剩下毕再遇的部队还在顽强奋战。
2.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一招,赵家的老祖宗赵光义早就玩过去了。当年打下太原城,连犒赏三军都没来得及,接着就去包围幽州。结果也是前期异常顺利,后期狼狈不堪,赵光义乘坐驴车逃窜,皇位还差点被侄子给夺回去。
而开禧北伐,不过是旧事重演罢了。只靠着毕再遇一人,那肯定是无力回天。金国人借机南下,绕道入川。而驻守蜀地的吴曦,也当上了"宋奸"。韩侂胄无奈之下,主动提出要求和平。自此以后,南宋方面再也没有掌握过主动权。
不久以后,吴曦之乱被平定,淮南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金国方面,则是愈发的衰颓,其大将死的死,亡的亡。若此时再向北攻击,说不定就能恢复中原。但朝野上的主和派,决议杀掉韩侂胄,并将其项上人头送给金国当赔礼。
那场声势浩大的开禧北伐,为何会如此迅速的无功而返?
(二)、无以举国之力,怎敌金国铁骑
宁宗时期的金国虽然失去了"搜山检海捉赵构"的风采,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女真骑兵的战斗力还是要高于南宋一些的。如若开禧北伐,文武百官能够同仇敌忾,想必也不会输得那么快,那么惨。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了南宋的内部。
1. 主和派与投降派的掣肘
首先,韩侂胄在朝堂上的为人并不怎么样。他在掌权以后,大兴党禁,借着打击赵汝愚的名号,打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一派。其中,不乏很多的有识之士和博闻强识的人才。而到了北伐之时,他发现朝中无人可用,所以又解除了党禁。
不过很多人都十分记仇,当时韩侂胄想让薛叔似主掌淮西战线,但是人家拒不赴任;他又让许及之去驻守南京,可是人家也不去;而丘崈则直言不讳的拒绝了任命,还以辞官相威胁。可见,这场北伐,南宋内部并没有达成统一。
此外,朝野上的很多大臣都习惯了这种无忧无虑,不用操劳的日子,他们对于北伐也是处于反对状态。在他们看来,肯定是"师出无功,不战自败"。开禧北伐就连南宋内部都是持反对意见者居多,能够战胜,那才是奇了怪。
他们嘴上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却拿不出应对之策。不过就是为了自己的懦弱而找借口罢了。这些人认定了北伐肯定会失败,所以根本不会去为北伐效力。同时,还提出"聚财募卒,出封椿库黄金万两",韩侂胄是假借北伐之名,行敛财之实。
可事实上,他自己还掏出了三十万两。因此,开禧北伐失败如此迅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南宋内部的不和谐,无法形成一股合力。
2. 崇文抑武的延续,致使无可用之将
"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韩侂胄刚上台就为岳飞翻案,还把秦桧的谥号改成了"谬丑"。意思很明显,他就是要跟主和派为敌。不过,即便如此,宋朝对武将的不信任也一直没有停止。虽然主战派也有很多人,可是能力出众者并不是很多,实在是乏善可陈。
当时华岳就局势分析,"人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这可谓是一语中的。南宋自从岳飞和韩世忠以后,还哪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可塑之才。即使有,也都沦落到辛弃疾还有陆游那种地步。
这个南宋,实在是令武将,爱不起来。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了南宋武将们的一种常态。到了战场上,没有优质的将领,底下的士兵就算战斗力再强劲,那又能如何。
因此,开禧北伐迅速失去主动权的又一原因是南宋朝中缺少可以带兵打仗的英雄豪杰。
"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北宋的狄青和南宋的岳武穆,这两宋就出了这两位名将。但是还都没落得好下场。开禧北伐,若得一良将,而收复中原,犹为易事。
(三)、准备不足,空有一身报国愿
因为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帮助,此次北伐是无法准备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韩侂胄应该休养生息,而后再等待时机。他只是听到出使金国之人的一面之词,就心生北伐之意,的确是有些仓促。如果大家能够一致对外,还是有获胜可能的。
1.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诚然,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夹带着一些私心。他想学着刘裕那样,以北伐来提升自己在军政两界的威望。但这还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熟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将他对收复故土的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是朝中的大臣们,大都对此持反对意见。甚至,还将韩侂胄比喻成是秦桧。他的头颅也被人割下来,当成是丧权辱国的《嘉定和议》的砝码。那些人只顾着自己享受,只顾着保全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民族大义所动。他们还为韩侂胄罗织各种罪名,实在是可恨。
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希望开禧北伐得胜,因此处处掣肘,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韩侂胄不可能有机会准备充分。他应该再多等些时日,多扶植一些辛弃疾那样的忠臣良将上台。所以,开禧北伐迅速失败的又一原因是韩侂胄的急于求成。
辛弃疾在那之后,再度遭到打压;而韩侂胄的污名,一直到近代才被洗刷干净。
2. 原以为天衣无缝,不料歹人先行告密
韩侂胄想要的就是打金国一个猝不及防,让他们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偷袭。可是韩侂胄的保密工作做得并不到位,他广召贤才,不分远近的为北伐拉拢有识之士,但这其中却有金国的细作,而他却误把奸佞当忠臣。
在部署开禧北伐之时,消息就已经走漏。在四川的吴曦,和金国人暗通款曲,将其计划悉数告知。而四川又是北伐的左翼,吴曦在未被验明忠奸之际,就被授予重任。所以,当战事开打,本应该作为支援的他,按兵不动。
除了吴曦以外,韩侂胄也要占据一定责任。他只顾着积极地筹备作战事宜,却误信了叛徒,这才导致开禧北伐败的如此迅速。
"开禧之举,韩侂胄无谋浪战,固可罪矣。然乃至函其首以乞和,何也?"虽然韩侂胄贸然主持北伐有些罪过,可朝堂上那些对金国低声下气的臣子,又当如何论处?就像汉朝时晁错主持削藩,七王之乱爆发,大臣们都开罪于他,那到底是谁的罪过?
有些事情,总是要有人来做,而韩侂胄就是那个敢为人先者。
结语:
韩侂胄军事准备的不充分,占据了北伐失败的决定因素。可他在那个环境下,根本无法准备充分。手下无精兵强将,而又处处受到大臣们的制约,到处给他下绊子。
而他又以为此乃天赐良机,机不可失,草草的发动了北伐。可金国人那边,却早已有了准备。人家以逸待劳,打了南宋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