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主动还是被动,"天生商人"的粟特人,为何在唐朝"移民"东迁?

2020-10-15新闻13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杨贵妃所跳的这种胡旋舞,正是粟特人的民族舞蹈。他们生活古代的中亚地区,自从东汉以来就与中原政权结交频繁。尤其是盛唐时期,更是两个胡汉两族往来最为密切的时期。

主动还是被动,\

他们承担起来东西方贸易往来使者的角色,频繁的游走在丝绸之路上。大唐文化的西传,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东传,都与粟特人密不可分。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完成向国家政权的转化,如今也早已不见踪影。

(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在胡人的诗歌中,留下了很多粟特人的身影。这个民族十分的神秘,居无定所,常年从事着国际贸易活动。他们从一出生,便注定了这辈子与商业结下不解之缘。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古人们习惯于将其统称为“昭武九姓”。也就是曹、安、史、康、石、罗、白、米、何,他们背后分别代表了自己的国家。

1.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粟特人所生活的东亚,正好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他们深受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并且将这种习气又带入了大唐。同时,他们将唐朝所生产的绫罗绸缎,丝质茶叶等通过古丝绸之路运往东方。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年间粟特人就有些已经在洛阳定居。因为自幼游历四方,使得他们胆识过人,而又有一定的才智,所以“洛阳米贵,居而易之”。久而久之,粟特人就在中原形成了自己的定居点。

主动还是被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生活在东汉的首都自然要比在山地,沙漠纵横的东亚要好很多。五胡乱华之时,又有一部分人来中原定居。并且各聚落之间,还推举一位“萨保”,方便与统治阶层进行沟通。

尽管这时来的人不多,但是足以证明他们有着东迁的历史。至于他们为何东迁,理由也非常的明显。

2. 方便贸易,条件优越

粟特人天生就是当商人的料,他们移居到中原地区,能够攫取更大的利益。在积累到一定的财富之后,粟特人自然想更上一层楼。而洛阳,则是当时东方最大的贸易城市。他们可以在当地更好的结交人脉,而后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卖给其他粟特商人。

再经由他们,将货物卖到西亚、中东乃至欧洲去。如此一来,方便快捷了不少。而且,中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不论是在生活水平还是社会环境上,都要比在沟壑纵横的故乡好很多。再者,他们本来也没有什么恋家情结。

出门,就是为了赚钱的。只有利益最大化,才是商人的王道。其实,为了赚取更多利益而动迁的粟特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唐朝初年,据《旧唐书》记载,仅仅在高宗一朝就有五万多粟特人于京城定居。这还不算迁往其他地方的。

主动还是被动,\

(二)、时局混乱,命不由己

“宁为盛世犬,不做乱世人”。粟特人大都只顾着发展贸易,而不注重爱国情怀的培养。再者,隋唐年间的突厥人势力的确强劲。对付粟特人,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很多粟特人都被迫编入了突厥人的营中。自此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切都由突厥人决定。

1. 天命所致,归入唐朝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粟特人和李唐王朝,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缘。长安之社会风气,就是在粟特人的传播下才逐步的胡化。而大唐盛世,社会包容度又比较高。尤其是李世民在宣布自己为“天可汗”以后,更是得到诸多胡人的敬重。

突厥部落的迅速崛起,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许多粟特人被迫跟着突厥人南征北战。而突厥分裂成东、西以后,颉利可汗向唐朝投降。《新唐书·地理一》“调露元年,于灵、夏境内以降突厥人,置六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也”。

六胡州的地理位置,大约位于今天内蒙古的鄂托克旗一带。最初设立,就是为了安顿归降的突厥人。因为粟特人与突厥人的特殊关系,他们也跟着一起归附唐朝。当时的六胡州,大部分居民都是以粟特人为主。

主动还是被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粟特人都跟随着东迁。毕竟,昭武九姓,一共有九个国家。还有一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亚老家。但是时过境迁,阿拉伯帝国日趋强盛,在中亚的粟特人深受其影响,也开始变得阿拉伯化。

2. 被迫迁移,实属无奈

虽然粟特人习惯了四海为家,也有着向东部移民的传统。但是,这种被动的离开家园,自然不会让人心服口服。况且,移居六胡州之前,粟特人都是往好的地方迁移。诸如洛阳,长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都城,大都市。

如今跟随着突厥人至此,既不方便从事贸易活动,也不能自由的出入行走。可是粟特人的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打破僵局,重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时代。他们曾经建立过很多的绿洲城邦,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集体。

所以,当突厥人来临时,他们只能选择逆来顺受。而当他们归降李唐时,自己作为附庸也只能跟着一同前往所谓的六胡州。自此,粟特人和李唐王朝的关系也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迁居至六胡州者,往往会被视作突厥人。

主动还是被动,\

他们的待遇和条件,自然也会相应的降低。在双方贸易时,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还稍微平等一些。而此时,迁居至六胡州的粟特人不过是投降的奴隶罢了。在突厥人眼中,就不把他们当人看,更何况到了李唐。

如果是正常的贸易往来,自然是相对平等的。但此时的粟特人,已经成了半个阶下囚。至少,很多人都是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不习惯束缚,也不想接受不公平待遇。向往自由的他们,屡屡为自己的生存,而向各个阶层发起挑战。

(三)、为搏自由,继续东徙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粟特人因为没有威权主义官府,自然也不会经过长时间的奴性教育。在他们的身上,仍然有着很强的反抗精神。而且,若是没有点胆识,他们也不会来往于大漠之中的丝绸之路上。更何况,“兔子急了咬人”,他们本身也不是兔子。

1. 漫漫中原,何处为家

《资治通鉴》“兰池州胡康待宾诱诸降户同反,有众七万,进逼夏州”。虽然定居于六胡州,但是这属于羁縻州,而且粟特人的部落组织结构也并未被打乱。而且粟特人非常不满唐朝人对他们的政策,还有所要缴纳的高额税负以及民族矛盾加剧。

主动还是被动,\

在开元九年,爆发了六胡州之乱。《唐会要》给出的原因是“苦于服役”,但是这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服从于李唐王朝的统治。用《新唐书》中的话便是“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出于各种不公平的政策,粟特人才选择了揭竿而起。但是这些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仅仅过了一年他们就被平定了。“二十六年还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取宽宥之意”。他们想要逃脱这座围城,但最终还是以卵击石,难以与唐朝相抗衡。

2. 民族倾向,投奔叛乱

“安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安禄山的父亲乃为粟特康国之人,母亲改嫁后他跟随继父姓安。而不论是亲父还是养父,都是粟特人。开元初年,安禄山摆脱了突厥人的控制,摇身一变成为幽州都督的义子。

在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诛杀杨国忠为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时,身在宥州的粟特同胞们也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纷纷投靠乱臣贼子安禄山。《旧唐书》“贼将阿史那同礼,以五千骑兵出塞,诱六胡州部落数万,欲破行在”。

主动还是被动,\

当然,最终还是由郭子仪出马,一举击溃了这些人。其中的粟特人在兵败以后,大部分都跟随着安禄山回到了中原,而有一小撮人继续留在了原先的六胡州。其实,自从六胡州之乱失败以后,粟特人就已经掀不起风浪了。

因为他们的社会组织,经此一役,已然彻底分散。而之后,唐玄宗也在不断地加强中央对于六胡州的控制。至于安史之乱以后,粟特人已经成为了很多百姓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只能分散开来,不敢再聚成一部。

自此以后,粟特人开始与汉人以及沙陀人等相互融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昭武九姓,有很多也都流传了下来。

结语:

粟特人的东迁,主要是有三个原因。首先,他们为了更好地从事商业贸易;其次是跟随突厥人被迫迁往六胡州;再次,安史之乱战败,而粟特人作为他们曾经的支持者,害怕遭到清算,就流落到了中原各地。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隋唐#丝绸之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