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宇同】前阵子,印度媒体一则报道引发各界关注,印度南部卡纳塔卡邦和克拉拉邦的一些雅克沙迦纳艺术家们,因为防疫暂停演出断了生计,为了挣钱养家他们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集体去播种水稻。在人们印象中,印度是歌舞之乡,有着丰富的演出内容,甚至很多演出都是免费的,究竟事实上是怎样的呢,从《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看演出的一些亲身经历可以窥见一斑。
顶级演出免费看
在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人们有机会免费看到一些世界水平的演出,比如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意大利歌剧《唐·帕斯夸勒》以及中国国家级演员演绎的京剧《美猴王》等。这些演出一般都是各国驻当地的文化中心举办的,主要目的是文化推广和国家形象宣传。比如俄罗斯驻印度大使馆的俄罗斯文化中心,就时常邀请俄罗斯顶级的芭蕾舞团到印度演出。中国在当地最受欢迎的演出项目是杂技,国家及地方的杂技团经常受邀去演出,为中印文化交流搭建友好的桥梁。
这种演出是免费的,演出的票也都是赠票,不需购买,只需提前在网上预订或排队领取。票是根据个人需要限额领取的,每人最多领取4张,即使你是大使或者部长,也不得多领。限额4张是因为印度政府的生育政策鼓励的是每家两个孩子,最佳家庭结构就是4人。印度当地的文化部门还会每周印制专门介绍各文化演出场所演出信息的小册子,这种小册子免费发放。但此类演出观众的圈子相对较小而且固定,都是各使领馆、印度政府机构、当地上流社会、文化艺术圈或喜爱文艺的民众等。相关的演出一般会根据规格和规模的不同,安排在斯里堡大剧院等演出场所。
也有的演出是户外的。《环球时报》记者曾携家人观看了一次芬兰文化中心在尼赫鲁公园组织的室外古典吉他演奏会。观众根本不需购票(公园也是开放式的),按时到公园草地上搭建的临时舞台前坐下即可。两个小时,3位北欧古典吉他大师的精彩演出令观众们听得如醉如痴。受到这场演出的影响,记者的孩子爱上了吉他,后来还去了德里音乐学校报名学习古典吉他。
传统演出庆典看
要看印度的传统舞蹈等文化演出,最好去各类庆典,比如各类艺术节、大企业的年会、产品发布会,传统庙会以及上流社会的婚礼、生日庆典等。参加这些演出的有些也是顶级的演员,演出对普通百姓也是免费的,付给演员的演出费自然是由主办方负担。记者参加过多次印度人的婚礼,有的婚礼要延续多日,有时还要通宵达旦,婚礼上演出的艺人们则在喧闹的宴席上吹拉弹唱,着实不易。
说起印度歌舞那可是大大有名,早就随着宝莱坞电影传遍世界,但舞蹈及舞蹈家在印度的地位到底如何却少有人知。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舞蹈的地位相当高。因为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宗教仪式,甚至有的古典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颇具神秘色彩。比如被视为印度文化象征的湿婆之舞,传说中当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跳起毁灭之舞时,另外两大主神——创造神梵天和保护神毗湿奴为他伴奏,而其他诸神则为他伴唱。
但印度歌舞从业者的地位却与这种艺术形式的尊崇地位不成正比。印度古时候就流传着一些故事,描述歌舞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从我国早年引进的印度电影《大篷车》来看,艺人也确实没啥社会地位。更有甚者,印度南部还曾经有过所谓“德瓦达西”(庙女)制度,即穷人家的女儿嫁给神灵在寺庙中作专职舞女,实际上则沦为妓女。
雅克沙迦纳就是一种在印度西南沿海民间很受欢迎的传统歌舞剧,主要讲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和“往世书”中的神话故事,同时会融入不少当地民俗。其演出团体多为草台班子,十几个演员就能搞定一切。演出时长可以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定。疫情期间,禁止人群聚集的禁令给这些演员的生计带来严重影响,许多人不得不自谋生路。
商业演出高价看
印度普通观众看歌舞表演更多的是在电影中或电视上,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演出反而很少。记者在印度唯一去过的商演剧场是离新德里30公里、位于古尔冈市的“梦想王国”,看的剧目名为《吉卜赛王子赞古拉》。这是一部典型宝莱坞风格的歌舞剧,其首演时间是2010年9月,迄今正好10周年,10年间已经不间断演出2500多场。它的剧情有些俗套,基本就是一部印度版的《王子复仇记》,在王子的出身上还能看到一些《赵氏孤儿》的痕迹。但从演员颜值、歌舞水平、舞台效果、服装设计等各方面都给观众带来非常高端的享受。剧情虽有些俗套,但各类观众群体都容易接受,这也是它能够10年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来看演出的印度人基本都是中产阶级以上,原因自然是票价。因为是现场演出,不同区域观看体验差异大,座椅也不同,最佳位置的“钻石”票的座椅是全方位可调整的全皮沙发,观众可半躺着观剧,票价可高达5000多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11印度卢比)。即使位置最偏的“青铜”票价也要将近2000卢比(含税)。这类演出对于当地众多月收入只有五六千卢比的工薪族来说可谓天价了,对那些在印度疫情初期逃离大都市返乡的“日薪族”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演出#印度#舞蹈收藏
也有的演出是户外的。《环球时报》记者曾携家人观看了一次芬兰文化中心在尼赫鲁公园组织的室外古典吉他演奏会。观众根本不需购票(公园也是开放式的),按时到公园草地上搭建的临时舞台前坐下即可。两个小时,3位北欧古典吉他大师的精彩演出令观众们听得如醉如痴。受到这场演出的影响,记者的孩子爱上了吉他,后来还去了德里音乐学校报名学习古典吉他。
商业演出高价看
印度普通观众看歌舞表演更多的是在电影中或电视上,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演出反而很少。记者在印度唯一去过的商演剧场是离新德里30公里、位于古尔冈市的“梦想王国”,看的剧目名为《吉卜赛王子赞古拉》。这是一部典型宝莱坞风格的歌舞剧,其首演时间是2010年9月,迄今正好10周年,10年间已经不间断演出2500多场。它的剧情有些俗套,基本就是一部印度版的《王子复仇记》,在王子的出身上还能看到一些《赵氏孤儿》的痕迹。但从演员颜值、歌舞水平、舞台效果、服装设计等各方面都给观众带来非常高端的享受。剧情虽有些俗套,但各类观众群体都容易接受,这也是它能够10年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来看演出的印度人基本都是中产阶级以上,原因自然是票价。因为是现场演出,不同区域观看体验差异大,座椅也不同,最佳位置的“钻石”票的座椅是全方位可调整的全皮沙发,观众可半躺着观剧,票价可高达5000多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11印度卢比)。即使位置最偏的“青铜”票价也要将近2000卢比(含税)。这类演出对于当地众多月收入只有五六千卢比的工薪族来说可谓天价了,对那些在印度疫情初期逃离大都市返乡的“日薪族”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