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情侣们在经历了今春封锁之后选择此时走进婚姻殿堂。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中,嫁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是多少的问题。有钱人的家庭送车送房送现金,没有钱的家庭,送上几床被子和生活用品。然而近日在南京一对新人的婚礼上,来自农村的父亲额外送的几件嫁妆让现场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很多年轻人都被这位父亲的举动感动得落泪。图为婚礼上,俞乃思送女儿特殊嫁妆。
据悉,新娘名叫俞书琪,来自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新郎名叫韩杰冰。当天婚礼在江苏南京鼓楼区宝善街一栋西洋古堡式建筑前举行。当仪式进行到新郎新娘双方父亲说话的环节时,来自农村的新娘父亲俞乃思拿出送给女儿的文化嫁妆,立即赢得热烈的掌声。图为婚礼现场。
文化嫁妆总共有六件,分别是一副对联:内容是“冰清玉润人中杰,琪花瑶草云彩书。”这是俞乃思特别邀请安徽省社科院钱念孙教授为新郎新娘撰写的贺字联,对联巧妙地将两人的名字暗藏其中。形象比喻两位新人清纯高洁的情操,英姿华发、如花似玉的美貌。图为俞乃思在酒店里准备送给女儿的嫁妆。
第二件嫁妆则是两位新人出生当天的报纸,各十份,其中包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等。为了收集这20份报纸,俞乃思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另外四件嫁妆分别是当地一名画家为两位新人创作的肖像油画,一本央媒奖励的笔记本,《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奖品,上海作家、演讲家纳兰泽芸音频视频贺词。图为俞乃思在酒店里准备送给女儿的嫁妆。
俞乃思现场表示,之所以用心选择这些“文化嫁妆”送给女儿和女婿,用意就是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生活多么忙碌,都要抽出一点时间亲近文学艺术,读有用的书,做个有趣的人。图为婚礼现场,俞乃思和女儿拥抱。
据了解,新娘俞书琪和韩杰冰都是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杰冰比书琪高一届,毕业后都到杭州工作。虽然两人在学校并没有交集,但或许是缘分,2016年在一场朋友聚会上认识后,由于两人所在的公司就隔了一条街,就这样两人此后接触开始多了起来,彼此有了感情。图为婚礼现场。
新娘俞书琪的父亲俞乃思是一位农民。早年,他也有文学梦,18岁那年,他中考落榜,迫于家里拮据,只得到村办窑厂做脱坯工。然而,他没有因此沉沦。1982年底,他拿起幼稚的笔创作了处女作小说,不曾想被发表在次年首期的《繁昌文艺》上。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文章频繁见诸于报纸和杂志。图为俞乃思送给女儿的嫁妆。
因为热爱文学创作,俞乃思逐渐在当地有了小名气,成为一位“草根”记者。从1983年迄今,他蛰伏在老家孙村镇,先后做过宣传干事、文化站站长、乡镇广电中心负责人以及多家报社的通讯员,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传播乡村文化,宣传孙村故事,塑造乡间人物,书写乡俚农俗,先后出版《“无证记者”的新闻课》《孙村印记》《行走孙村》等6部作品集。图为为女儿女婿收集的出生日的报纸。
俞乃思虽然身为农民,但也是一名乡村基层文化人,浑身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次女儿举行婚礼,他额外送给女儿这六件文化嫁妆,就是希望女儿女婿在未来的日子里多读书,读好书,做有用的人。而他自己转身回到台下,目睹女儿和女婿相拥的那一刻,却潸然泪下。图为舞台下落泪的俞乃思。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钟晓宏在看到俞乃思送给女儿六件文化嫁妆的消息后十分感慨。钟晓宏说,“六份特殊的嫁妆既是对多年培育女儿走文化人生方向的固执,也是对以文化守护人性基本面的中国知识传统的执着。如今出嫁的女儿已投身文化市场的商海,作为沉浸在基层文化之中苦心孤诣半辈子的父亲,以这一串独特的文化嫁妆向后辈昭示人生形而上的方向,要让精神永远有方净土在守护你们前行的方向。”图为俞乃思在酒店里准备送给女儿的嫁妆。
钟晓宏说,“当生计不是困扰的时候,不要忘却回归文化回归精神自身的源头活水,父亲这份特殊的嫁妆既是对女儿现状的不安,也是对女儿未来的期许。当她们超越柴米油盐困扰的时候,希望她们能永远铭记父亲一生献身文化的攀爬背影。”对此你怎么看?图为俞乃思爬上酒店平台目送女儿离开。(乙图)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