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一位出生于1990年的贵州姑娘,被称为“竹编苗妹”——
在史上首次开启的“代表通道”,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她公开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建议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正是杨昌芹小小的初心。截至目前,作为“赤水竹编”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她已经培训3000余名当地村民,直接带动100多名异地搬迁户、建档立卡户等就业。
“她们每个月能有两千多到四五千不等的工资,基本的生活开支是够了。”杨昌芹披露,自己开办公司所盈利的八成都用在了给乡亲们发工资上。
作为致富带头人,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的道路,其实并不像外人看到的那么一帆风顺、光鲜亮丽。
在留守家庭长大,她17岁就开始学习竹编这门手艺,22岁到全国各地学习。她清楚地记得,以前从来不长冻疮,但就是2007年的冬天,自己每一个指节都长满了冻疮,看着透亮。
在创业的过程中,她注册了一个小微企业,当初只有4个人。而且,她要面临销路、产品研发的困难,还有起初村民们的不理解:将竹丝与生活实用器相结合,做成竹编水杯、茶具、瓷器、手提包等,能赚到钱吗?
杨昌芹在展示新制作的竹丝,图/新华社
前行的道路上,杨昌芹并不孤单。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在中国世界遗产地发起可持续生计试点项目,她正是其中赤水竹艺项目的执行人。除了组织开展多场培训班,星愿基金还积极扶持优秀学员就业,进而帮助当地居民增收。
“我最大的收获是,他们每次组织活动,都将细节做到极致。我们的品牌为什么叫极竹,公司叫牵手?就是希望牵手更多志同道合的乡亲,把竹艺传承发展到极致。”杨昌芹表示,星愿基金的确给了自己多方面的帮助。
事实证明,杨昌芹的创新、星愿基金的扶持,并没有白费。他们的特色工艺品除了流行国内各地,还畅销美国、葡萄牙等国。仅仅2019年,公司产值达上千万元,拥有20多个商标、12项发明专利……
怎样把非遗文化和产业化更好地结合?杨昌芹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用非遗文化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非遗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赤水竹编为例,让它更好地结合时代审美,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杨昌芹在“代表通道”上推介赤水竹编
“其实我也没大家想的那么高大上,我只是做了契合这个时代的事。因为我把手艺分享给了大家,带动了脱贫,也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杨昌芹动容地说,村里的留守妇女周六会带着孩子上班,有时小孩困了,或躺在她们身上,或蜷在背篓里。“那一刻,我就在想,我要更加努力,不要辜负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