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诗书双绝,天下第八行书笔法秘密藏其中,可学必学

2020-07-21新闻10

文/一者

中国书法,是传统、是活着的文化,学习唯一路径就是与古为徒,向前人学习,临、摹入门,然后创作,然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提高自身修养。

临摹古人是一生的事,书法史上书法名家的经典作品都是学习对象,行书比学晋人,因为东晋是行书最高峰,代表人物当属书圣王羲之,王羲之行书必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集王圣教序》,从学习先后顺序上应该先学习《圣教序》,它是王羲之行书的基础,《兰亭序》需要有相当的行书基础再去学习,这一点是因为《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一定的环境下的创作的,不易学。

其次,宋代的行书也是书法学习者取法对象,尤其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书法史上无数书法大家出自宋人。宋四家苏、黄、米都是晋唐传统走出的书家。从行书风格而言,黄庭坚行书独有个性,其晚年经典《松风阁》便是,作品收放自如,以其一贯的长枪大戟笔法写就,尽显一种文人的风骨,一个文人的坚持。当今书坛不乏学习黄庭坚者,他的风格不易学,尤其是“颤笔”笔法,下面说说临习《松风阁》的基本方法,只当抛砖引玉。

黄庭坚像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曾游历潜山山谷寺石牛涧乐其泉石之胜,故自号“山谷道人”。“江西诗派”开创人,是典型的文人,与苏轼虽然相差九岁,但两人是师徒关系,黄庭坚对老师尊敬有加,即便是老师去世很久,黄庭坚都要在家里挂着老师的画像,每天都要祭拜。黄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与与东坡合称“苏黄”。

黄庭坚与老师亦师亦友,也会经常相互调侃,苏轼的“是压蛤蟆”书,黄庭坚的“死蛇挂树”书,就是两人玩笑话,到时成了书法史上的佳话。黄庭坚官途不幸,多次遭贬,最终卒于贬所,终年61岁。

黄山谷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统称“宋四家”。他的书法初师周越,后见了苏舜元和苏舜钦兄弟的字后,方得古人笔意(古人笔意,即指钟繇小楷中的横画之势及篆籀笔意)。后看到张旭、怀素、高闲的墨迹后,更领悟了笔法之妙。在《山谷题跋》卷四中他说:

“钟繇之书世有大小数种。余特喜此小字,笔法清劲,几不可攀”

故其书风中“横势”的意味得元常之妙。当然,这“横势”还与王安石有关,在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他学习荆公书,伸胳膊动作就是来自荆公书,这在李之仪记录中得到印证:

山谷暮年“喜荆公行笔,其得意处,往往不能真赝”《姑溪居士文集》卷三十八)

山谷书法的雄强和大度来自对《瘗鹤铭》、《颜真卿大堂中兴颂》、《石门铭》等法帖的领悟,取纵横挥洒之意、左右开张之感,大字行书尤得其意旨,这一点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在他的风格中都是一致的。在学书过程中,他还临习了王羲之、虞世南、杨凝式的书法,另外,由于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所以,他的书法还时常得到苏东坡的指点(元祐年间),“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苏轼文集》卷七十)。东坡曾指出他的草书有俗气,而这点在他的自检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余书姿媚而泛老气”(《豫章集》,“姿媚”之意就是指其早期受《兰亭序》的影响,这在其诗“少时草圣学钟王”及跋唐本兰亭中可见一斑。至于山谷书中的“抖动”之“病”,既是他的风格特征,也是其不足之处。具体地讲,黄庭坚书法的“横势”和“颤笔”是他40岁之后的事,这行元符二年(1099)他的《史氏墓志稿》作品中可见端倪,这已是黄山谷晚年的事了,而这种“横势”和“抖动”之明显特征在《松风阁》中得以完全地体现。当然,他的“颤笔”除了暮年力衰外,还与他的执笔和用笔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主张“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也就是说,他执管是比较高的。高管执笔,对笔的控制能力自然降低,抖动是自然的事;此外,在用笔上采取涩势推行,也自然会有抖动之感。

黄庭坚《松风阁》局部一

《松风阁》书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此时,山谷已暮年,58岁的高龄了。《松风阁》是被贬谪湖北鄂城,与友人小游触景生情的诗作书法。该帖为大字行书,29行,共150字,帖后有南宋向立跋语:“笔墨虽不相副,岁久光采差退,然书法俱存,章章乎羲献父子之间”,该帖是山谷代表书作,也是书法史上经典,被誉为天下第九行书,流传有序,具有记载,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黄庭坚的草书笔法中,其颤笔法往往随着笔势而动,随着锋毫的使转而动,也就是将毛笔的颤笔融入到笔法的流动性中去,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有所唐突。并且颤笔法的短处一旦被隐藏,那它的长处此时也就凸现出来,所以黄庭坚的草书笔法多变而灵动,对后世的王铎、于右任等人都有很大影响。一些书友可以尝试学习这种笔法进行一下创作。说不定会得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但需要提醒的是,黄庭坚的颤笔法是建立的似有似无的状态下的,切不可为了颤笔而颤笔。

黄庭坚《松风阁》局部二

《松风阁》字势开张,雄健豪迈,充满着不屈的开拓精神,可谓妙尽天下,雄视古今。因此,在把握该帖时应该注意几点。

一、 精神

黄庭坚一生仕途不顺,遭陷害、遭贬谪,尤其是晚年心中的郁闷、苦痛和不平是难以名状的,临终时只有弟子范寥陪伴,凄惨也!所以他的书法中有着郁勃森然之气,有着恣意的挥写,有着倔强的抗争,有着冲破牢笼的纵横!那种“涩势”而行所产生的“颤动”恐怕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抗争!因此,在精神上统领全帖,即能得其雄强之气势,不至于局促、小气。

二、结构

韩天衡书法在结构上夸张造型,笔画向四周进行扩张、舒展,横画取“横势”,往往向左延伸。“挑钩”“撇捺”等也是其夸张的主要笔画。不仅这样,在字势上还要有向“右上角”倾斜的皱侧之态,使得结构上充满“动感”。所以,东坡云:“鲁直以平等观作侧字。”

黄庭坚《松风阁》局部三

三、笔法

黄庭坚在书写时有明显的提按动作,与劲涩之势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纵横跌宕的张力,使线条雄劲,有篆籀之意。这种“提按”有时表现为自然的“颤动”,从而一改其“笨拙”的造型,使结字显得灵动起来。这“颤动”在“捺画”中也很明显,但“捺画”的抖动与横画有着一定的区别。横画尽管笔画粗,但用笔轻便,提按有度,有灵气,且心态平和;而捺画为表现厚重之感,明显呆板笨拙,似有一种倔强、不平之气,这一点,在临习时要尤为注意。

局部放大

四、速度

临写的速度上要慢。首先,要做出明显的顿挫就得减缓速度。其次,在其书论中他也提及自己的书法在元祐年间用笔多不到”,可想,他是反对痛快淋漓的书写的;再者,南宫对其书的评介是“描字”,也足见其书写得慢。“慢”从用笔上决定了黄书以厚重见长的特征,也是临习的要领,所以,在学习时,速度要迟缓,取涩势。

大字

书写“慢”,很容易会使得笔画死板,于是就人为“颤动”,这种“颤动”是形成山谷所特有的书风的自然调节手段,是使线条充满灵感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笔画自然僵死。也由于“慢”,为使结字充满动感,必将使得可以舒展的笔画尽可能地得以开张,以此来打破因“慢”的用笔所造成的“沉闷”态势,使整个结构一下子活络起来。因此在临习时需注意三个步骤,即“慢”、“颤”、“开张之势”,以“慢”为基调,配以“振颤”,调之以开张,三者融合,不可太过,定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此为一家之言,意在抛砖引玉,相互学习,有不当之处请留言指出。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