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懂事并不意味真正成熟

2020-10-15新闻4

对于写东西,我需要时常不断地克制敏感发达的神经,提醒自己“冷静” "全面",否则感性的思绪就会蓬勃生机,尴尬的不可收拾。

为此弥补这个缺点,刻意大量读了很多理性思维的书籍,但收获寥寥无几。最后只好放弃治疗,破罐子破摔,继续在胡思乱想的路上狂奔。

懂事并不意味真正成熟

1,初次为人父母

因为疫情,学校还不开学,孩子没人照顾只好放在老家,只有周末去探望。

每次分别看到他们泪汪汪,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心里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的一生漫长,都仰仗童年的滋养”。我是深有体会的,明明记忆不好,却清晰记得童年时期奶奶去世时的所有场景。在后来忙碌的几十年人生旅程中,许多瞬间都能和奶奶去世的场景直接相连。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懂事并不意味真正成熟

在不知不觉间,敏感忧郁,不自信和安全感缺失,都一直贴在我身上不曾离去。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些东西都是来自童年的印记。

尽管有丰富的自身经历,总能带给我对他人痛苦无法言说的共情,也赋予我轻松地自我过滤去审视这个世界的能力。作为人母,我情愿我的小孩不那么乖巧,不那么善解人意,而是阳光快乐,笑靥如花,内心富足,没有恐惧。

2,身为孩子的我们

记忆里,童年时期的爸爸妈妈迫于生计的压力总会忽略我们的感受。我们便没有由头的要听话懂事,自己似乎也慢慢地失去狂欢的能力,失去放声哭泣的需求;无论待在多么热闹的氛围中,内心的焦虑和担心总是会无厘头的涌上心头。

懂事并不意味真正成熟

所以在往后的岁月里都不敢期待惊喜,不敢期待有人能无时无刻的接纳你的情绪。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它让你对这个世界从骨子里充满了恐惧和讨好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小大人症候群。”它指的是一个孩子从小缺乏关怀,而不得不变成一个“懂事”的人。这类孩子极其“懂事”,还能够体谅和包容许多大人都无法承担的事。

但其实,这种懂事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熟。

这些“懂事”的烙印,一直在深深地影响孩子的生活与自我成长。按照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观点,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就会慢慢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的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懂事并不意味真正成熟

在不经意中发现,带有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是自卑的,是缺失的。为此,没有人比经受过这样的自己更有感同身受了。

3,我们为自己选择救赎

第一, 关注自身,设置边界。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从来,但唯一能控制自己去选择自身的事物。你的感受远比他人的需求更重要,这不是自私。人唯有自爱的能力才会更好地爱他人。

为了讨好他人放弃自我边界,他人并不会感谢,相反会形成第一印象。印象是一个“善解人意,处处体贴,随叫随到”的人,长此以往,难以改变。还记得“三十而已”的钟晓芹吗,她在职场的讨好形象并没有获得升迁加薪的可能。

第二,接受你初次拒绝别人的内疚感。

一直都有一句话叫做“世界不会因为少了你就停止转动”,我用在这里也觉得对。不适合你帮忙的事情,或是你不想帮忙的事情完全可以拒绝,他们更会找到合适的人寻求帮助。为此,不必感到愧疚。

改变习惯总是艰难的,由于习惯了照顾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所以难以讲”不“说出口。

最后,自信才是终极的良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别人爱不爱自己那是他们的事,你爱不爱自己,才是自己最该关心的事。你不是人民币,怎会所有人都爱你呢?

@遇见晴未晚说:在现实逼迫,一不小心就配不上内心的成长。庆幸的是好在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自证;不断吞吐,容得下别人,也接得住自己。管它白发早生身体懈怠,我仍愿意深爱自己这一事无成蹉跎岁月的一生。

懂事并不意味真正成熟

关注留守儿童,帮助讨好型人格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如果还能从新来过,让这些未曾发生的经历结束在摇篮里吧!

以上,如履薄冰的文字,希望能带给你拥抱的力量,陪你在每一个未晚的时刻与你共情!#情感大堂##讨好型人格到底有多卑微##关爱留守儿童#

#人生哲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