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的起源是什么?
我国不同民族民歌节奏有哪些特点? 所谓走西口,是指以沿长城线的晋北晋中、陕北、冀西北以及青甘宁北区等地的汉民到内蒙河套、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务农、务工、经商的统称。男人们西出口外谋生,或垦荒种地,或放牛放羊,或下窑挖煤,或揽工当役。他们大都春去秋回,甚至是有去无回。历史上的走西口,大致从明末开始,到清朝中叶形成高潮,其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历时300余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三年大饥荒,大量晋、陕人还在走西口,前往内蒙谋生。出边农民“呼朋唤友,互相援引”,“沿套边开垦,渐成村落”。有许多人定居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内蒙城镇商埠。至今,内蒙西部地区的生活习俗与晋、陕北相似,口音也与晋、陕北口音无异。民歌《走西口》,就是歌唱从明末清初直到解放前黄土高原上的穷苦人,迫于生计告别黄天厚土、妻儿老小离乡背井,毅然过长城渡黄河走西口的悲情!这种用血泪唱出的《走西口》穿越时空,向世人诉说着久远的悲伤。而无数哥哥们前赴后继走西口,便踏出了承载着黄土地上成千上万人艰苦命运的厚重历史。一、走西口的自然、地理及社会原因哥哥走西口,妹妹实难留,手拉上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一曲《走西口》热烈而辛酸,回肠荡气,由于《走西口》是昔日晋北、陕北人。
“二人台”是什么?流行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