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这国比秦国更有希望统一六国,只可惜出了个败家子

2020-07-21新闻13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几股势力,并称七雄。这七雄经过两百余年的兼并征伐,最终由秦国横扫其他六国,成为了最终赢家。

其实秦国是一匹黑马,在最开始的时候,七国之中最具备统一天下的机会和能力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他的邻居魏国。

魏国始于是春秋与战国之交的标志性事件——三家分晋。晋国士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领土,并上表周天子,请求受封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魏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之一,是故韩赵魏三国也称"三晋",这也是我们的常说的"三晋大地"之由来。

而在分家之后,魏国成为三晋之中最先觉醒的国家。当时魏国国君魏文侯有着很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政治远见。他清楚的认识到当时魏国的处境堪忧,曾经的春秋四大国有三个是他的邻国,秦国在他西边,楚国在他南边,齐国在他东边,还有个因为分家闹得不怎么愉快的赵国在北边老想搞事情。

面对如此处境,魏文侯知道只有让国家强大起来,才能求得安稳!

于是他启用李悝主持魏国变法,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与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一批杰出士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使魏国快速强盛起来。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魏国李悝的变法开启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的变法、楚国吴起的变法都是以魏国李悝变法为蓝本。比如商鞅变法过程中的以法治国、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等,都可以在李悝的变法中找到类似的政策。

而通过变法,魏国国力蒸蒸日上,于是开始对外用兵。魏国当时拥有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魏武卒。

在那个时代,魏武卒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依靠着强大的魏武卒,魏国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又连败齐楚,开拓了大片疆土,一举扭转了其中央四战之地的不利境况。

此时的魏国已经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那个时期当之无愧的霸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在当时只能在魏国的强大武力下瑟瑟发抖。在公元前413年至前408年这五年的时间里,魏国连续攻秦,尽得秦河西之地,打得秦国生活不能自理。

自魏文侯强国之后,魏国称霸中原近百年,直到他的孙子魏惠王上位。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就是《孟子》里面和孟子大谈仁政的那位梁惠王,因为他将都城迁到了大梁,魏国从此也被称作梁国。都说富不过三代,魏国也没能逃过这一定律,在历经魏文侯、魏武侯两位明君之后,魏国出了魏惠王这个败家子,魏国在他手里由盛转衰。

魏国在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的励精图治,传到魏惠王这里,正值鼎盛时期,此时的魏国是中原当之无愧的霸主,这可以说是魏惠王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但这个败家子,远没有他父亲和爷爷的那般才干,活生生将一首好牌打得稀烂。

当时的魏国虽然强盛,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所限,缺少战略纵深,所以其强盛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定的脆弱性。当时最好的办法便是向西取秦国,当时的秦国还未经历商鞅变法,国力孱弱。如果魏国向西发展,夺占泾、渭,控制崤、函,据有河西之地,即使没能灭掉秦国,但战略纵深怎么都是有了。进可攻,退可守,依如后来的秦国一样。如此一来,兼并列国,图取天下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魏惠王并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他完全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认为秦地偏僻,没有什么用。而且秦人乃蛮夷,不配当自己的对手。

在他看来,称雄三晋,压服齐楚,称霸中原那才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事业。说白了,当时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时期,扩张灭国不是太重要,会盟诸侯,成为齐桓晋文那样的诸侯霸主才是最有面子的。所以他才迁都东边的大梁,给了秦国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结果秦国因此而成长,最终灭掉了魏国。

当然这还不算,魏惠王好大喜功,锋芒毕露,自恃国力强大,四面出击,动辄对其他诸侯国付诸武力。

原本长期存在的三晋联盟,因为他的"单边主义"而解散,齐楚这两大强国也与之交恶,著名历史典故"围魏救赵"中的桂陵之战便是发生于这期间,虽然魏国被齐国击败,但其后来还是靠着强大的武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

而这也使得魏惠王再度膨胀,在秦国商鞅的奉承吹捧之下,他召集诸侯于逢泽盟会,朝见周天子,正式称王,成为新一代诸侯霸主。此时的魏惠王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但他并不知道,他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其后,马陵一战,十万魏军被歼灭,主将庞涓所率领的魏军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与此同时,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也开始痛打落水狗,

以至于"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在经历这样接连的失败打击后,魏国一蹶不振,就此衰落下去,最终为秦国所灭。

魏惠王也由此成为了著名的败家子!

#秦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