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戴复古《题郑宁夫玉轩诗卷》
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点课程,教材的撰写者为咱们广大学子精心挑选了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在众多课文中,《核舟记》无疑在各位小伙伴的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核舟记》出自清文学家涨潮所著的《虞初新志》,文章记载了明代巧匠王叔远用一块小小的核桃作为原料,却能雕琢出苏轼泛舟游览赤壁的神奇技巧。
在当初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小伙伴都震撼于核舟的微雕工艺之神奇,只可惜没能亲眼见识一下这神奇的核舟,仅仅靠在脑海描绘出那神奇的模样。而如今的台北故宫中正收藏着这么一枚“东坡夜游赤壁”核舟,它是《核舟记》中的那枚核舟吗?
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谈谈核雕工艺。在核桃上进行微雕,需要非常精湛的雕刻技艺,因为核桃本身凹凸不平,材质也相当易碎,稍不注意下了重手,那么这个雕刻到一半的核舟就会“粉身碎骨”。因此,后来的核雕往往都会选择用橄榄核来进行雕刻。
橄榄核不仅外表比核桃更加光滑,材质也没那么容易碎裂,用橄榄核来进行雕刻难度比核桃要小不少。因此,我们现目前市面上所存在的核雕几乎全部都是橄榄核雕,就连台北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核雕同样也是橄榄核。
因此虽然该核雕也是雕刻的东坡泛舟,但却是由清代巧匠陈祖章雕琢而成,并非我们课本中那枚王叔远作品。
很多网友们就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核桃这么难操作,以古代的工业技术真的可以在上面刻下几十个字的同时,还雕琢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船只吗?为什么非得在核桃上雕刻,在橄榄核上雕刻不是更容易吗?
古人人为,核桃的“核”字与“和”同音,它蕴含了咱们中华民族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庸思想,在核桃上雕刻在某些地方还被赋予了“辟邪”的作用。除了核雕之外,在隋唐年间还兴起了一种“文玩核桃”,专门拿在手上把玩。
此外,核桃这种作物从河北到云南均有种植,而橄榄枝则主要产于广东、福建等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人自然会优先考虑可以随手取材的核桃作为原料。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会采用核桃进行雕刻的原因。
我国古代的微雕技术恒古有之,从远古时期出图的甲骨文上,就有不少雕刻相当细小的祭祀用文字。某些字的长度甚至几乎只有一毫米,足见我们古人的技艺有多精湛。
此外,不仅仅是《核舟记》这篇课文记载了核桃微雕这门神奇的技艺,古代还有许多文字记录都描写了当时的确存在非常多微雕技术高明的匠人。比如《清秘藏》就曾描写过明代有人在橄榄个上一口气雕出来十六个胖娃娃,而且每个娃娃的表情、动作、神态都各不一样。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被我国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所折服。虽然核桃雕刻比橄榄核雕刻的难度更高,但无论哪一种雕刻,以蕴含的艺术价值都足以流传千古。
这些物件的收藏家,国际上也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小巧又精致的手艺制品越来越被重视,不仅国内有一批非常热衷于收藏前来争相购买。当然了,核雕只是我国古代精湛手工技艺的一个缩影,除核雕之外,像是桃红碧玺瓜式佩、缠枝牡丹纹玉梳一系列审美水平相当高的精美手工艺品,都彰显着我国古代的制造技艺水平有多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