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五霸七雄,实乃大争之世。其中有四位翩翩君子,号为战国四公子,有道是“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然则,人并非尽善尽美,甚至有名不副实之辈,平原君赵胜就是如此。他结交天下英才,却不能识人;他辅佐一方君主,却不会为政。实在是鼠目寸光,短视误国。
我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廉颇引咎,赵括误国,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赵国国力大衰,最终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但这场战争之所以如此惨烈,跟誉满七国的平原君可是深有牵扯,他可谓误国罪人。贪小便宜吃大亏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开疆拓土,进逼韩国的战略要地上党。上党者,兵家必争之地是也。然而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被划归最为弱小的韩国。
三晋之外,秦国一直对上党虎视眈眈,想来这一次是退无可退了。因此,当时的上党长官冯亭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说,主动将上党割让给赵国,让秦赵相争,韩远避锋芒。
但凡看看中国古代谚语故事,我们都能对割地这件事万分熟悉。想当年秦要割地给楚,楚国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收了,于是怀王客死他乡,还逼出一个大名鼎鼎的屈原。
秦又要割地给赵,赵没要,于是完璧归赵,秦王吃瘪。当然,又在战场上找回来了。
除了秦国能让别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不必有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适用于七分之六的的结论——天上掉馅饼不是什么好事。
就是这样一个祸水东引以邻为壑的计谋,结果如何呢?赵国国内,有将军和宗亲反对,赵王将这些人召集来问计策,平原君的回应是——好处不要白不要,真是白起“神助攻”。
上帝视角的我们很容易恨铁不成钢,糖衣炮弹怎么会这么有用呢?即使很容易迷惑平原君,赵王和其他人呢?
继续看下去,我们会明白,平原君在政治上是相当有优势的。
首先,他是王室成员,而且三次相国三次罢相,宦海沉浮的经历让人容易信服,本身也积累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人脉。
其次,他是参加过王位斗争的王室成员。赵国的王位争夺,渊源有点复杂。赵从六卿变成王的过程,得益于简、襄两位明主。
而赵襄子不是赵简子的嫡长子,在当时是相当不符合宗法制的规矩的,而且赵襄子和他大哥还并没有冲突,两人有嫡庶之分,但赵家大哥早死,也可能是一代明主后来有点过意不去,赵襄子不传位给儿子,却给了侄子。
从此,老赵家陷入“这是我爸爸给我的!你爸爸抢了我爸爸的东西现在该给我了!”的循环。平原君也掺和了一脚。就凭他掺和这事失败了还活了下来,并且长期做宰相,这个男人,有点东西。
优柔寡断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兵锋所向,越发没人可以抵挡,当年秦国为了减少争霸的阻力,邀请齐王做东帝,自己是西帝,长平之战攻守易势,秦的野心昭然若揭,兵临邯郸城下。
(划重点,邯郸,时任赵国首都)这时候魏国为救赵国,托平原君给赵王递了个话:他秦现在也吃不下六国,只是想称帝,齐的东帝只剩个空架子了,你给他个名头,尊他为帝就是了。
照理说这也是个拖延的法子,平原君呢?平原君犹豫未决。然后他进退维谷,被鲁仲连骂了一顿,该!识人不明
赵胜这样的性格,即使招致天下名士,也不过是喜欢养着群闲人,真正有才华的人不知要被埋没多少。
著名的毛遂就在他手下,而毛遂、赵奢不自荐,必定永无出头之日。这也就罢了,事实上,就算在四公子之间,他竟然也处于末位。
要知道,战国四公子不是后人追封,是当时的人承认的,混一个圈的,都是高门子弟,家里都有钱养一群门客干吃白饭,两国边境打出狗脑子也不影响哥几个下回约酒,这么得天独厚的交际圈,都能让他被人嫌弃……
平原君和孟尝君见面,突然跑来几个百姓,嘲笑远道而来的客人,“原以为孟尝君是名满天下的伟丈夫,原来这么矮小?”
孟尝君恼羞成怒,愤然离去。私以为百姓议论贵族是无可厚非而且古已有之的,但平原君竟让这样的人来到孟尝君面前,难免过计较了。
平原君的使者来到春申君面前,春申君当做贵客招待,而使者为了夸耀赵国的强大,排场用度都很大,极显富贵模样。
相对的,春申君上下的做派却十分简朴,平易近人。一个士人成为贵族的门客,而能够大富大贵,或者保持勤俭谦虚,这两种吸引人才的方法各有千秋,但从局外人的观感来说,高下立判。
小舅子尤其不给面子。魏无忌与赵胜有一日在招致人才的问题上有了分歧,平原君最终认输,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前两位下面子也就罢了,魏无忌这是在挖墙脚。关于用人
春秋战国时期有才之人的故事我们自小耳熟能详,多半他们寄住在各国贵族家中,却一点也不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还能时不时骂东家,让二十一世纪的社畜无比羡慕。
但当我们真的看了这些故事,尤其东家变成赵胜之后,他们大大咧咧背后那怀才不遇的苦闷似乎很好理解。
案例一是毛遂
毛遂待在赵胜门下三年,默默无闻,于是抓住机会自荐,跟随赵胜一行人出使出国搬救兵。过程中先怼赵胜,后怼同事,直至怼楚王,最终“因公成事”。
让赵胜心服口服的说出了“胜不敢复相士。”让一个人认识到了他如此致命的错误,发现他在招牌形象上出现了方向性的失误,这是多么重要。
案例二是赵奢
赵奢去赵胜家收税,管家们想要偷税漏税,说时迟那时快,赵奢手起刀落砍瓜切菜,赵胜冲冠一怒为下属,遂被骂:“你仗着自己是官二代就人五人六不奉公守法,不给老百姓活路后果自负吗?是不是好日子过够了?”后来觉得,有道理,于是上书推行至赵国全境。
案例三是宠姬
赵胜的房子离老百姓家很近,有一日美人看风景,不那么有淑女气度地嘲笑对面一位残障人士,被人家登门告状,要求美人以死谢罪,赵胜敷衍过去,后来发现门客走了很多,听说自己被骂重色轻门客,于是将爱妾头颅砍下。
在生存都在别人一念之间的时代,是不能奢望更为先进的理念的,以当时的眼光看,美人和士人各有对错,然而症结还是在于赵胜。
起初不能约束自己和家人,既要作出接近百姓的姿态,又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行为,事情发生之后想要两面讨好,因小失大,不够果决,平白蒙受更多损失。也不过是一沽名钓誉的伪善之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