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开山炮”奏响蛇口发展曲

2020-10-15新闻18

讲述者:林小静(曾任蛇口工业区办公室打字员、机要员)

“开山炮”奏响蛇口发展曲

光明日报记者党文婷、严圣禾采访整理

深圳

40年不长,弹指一挥间;40年不短,沧海变桑田。40年前,这里刚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农业县组建为市。历史上,这片土地曾经叫作宝安县,寓意是“得宝而安”;曾经叫作新安县,来源是“革故鼎新,去危为安”,都饱含着人们追求平安富裕生活的强烈愿望。但直到根据京九铁路上的一个繁华集市的名字改名为深圳,直到创办经济特区,这片土地才真正开始走向平安富裕。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2019年深圳GDP总量达26927.09亿元。从1台钢琴、1间剧院、1支宣传队的贫困县文化格局,成长为拥有7座超级书城、600多家公共图书馆、700多家实体书店,一年有16万场公益文艺活动的“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到如今已有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生11.32万人。沧海桑田背后是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这片土地得到的宝就是改革开放政策。

“开山炮”奏响蛇口发展曲

“开山炮”奏响蛇口发展曲

深圳蛇口六湾今昔对比

我1963年出生在深圳南头,6岁时全家就迁居到了蛇口,童年、上学、工作、成家直到如今退休,几十年来一直住在蛇口,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小时候,谁都想象不到深圳发展会那么快,从边陲农业县变成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

1979年夏天,高中毕业的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就通过招工来到蛇口工业区办公室当上了打字员。

那时的蛇口还很荒凉,到处都是滩涂和树林,像样的屋子都没有几间,建设指挥部是征购的海边滩涂上的蚝民房,行政部是铁皮房。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干劲是十足的。填海建港的开山炮一响,地动山摇,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响起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几天就开出一条新路。

那时候,年轻的我还不知道蛇口工业区的建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但看到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理念和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管理制度上也不同于当时的条条框框。

当时袁庚同志每周要从香港来蛇口两三次,一下船就直奔工地察看工程进度,常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为了提高工人们的积极性,还顶着压力制定了运泥车“每超一车奖励4分钱”的制度,让人们打破吃“大锅饭”的想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开拓者们喊出的口号振聋发聩,成为那一代人的座右铭。大家都很努力,白天工作,晚上结伴去夜校“充电”学习。为了培养人才,工业区开办了企业管理培训班,教授英语、粤语、驾驶、会计、外贸,一到晚上就挤满了人。我也学了普通话、英语、数学和行政管理。

蛇口的发展越来越快,80年代初,随着凯达、三洋等工厂的陆续迁入,很多外国友人也来了,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开始进驻,楼越建越多,路也越修越宽;90年代中后期,工业区的产业逐渐转型升级,对原有的“三来一补”企业不再续租,而是引来具有高附加值的比较环保的企业,城区规划也越来越注重民生;到了2010年以后,这里变成了深圳创意产业的聚集地,以前老厂房经过改造成了设计师钟爱的南海意库、互联网创业者喜欢的蛇口网谷,成了举办展览、沙龙的展厅和公共空间。

这40年间,蛇口所经历的是真正的沧海桑田——如今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所在的位置过去是海,明华轮当时就停在海边,供海外客商们休憩娱乐,现在那里全都变成了具有国际化风情的商业街区。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当年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在下一代年轻人身上传递了下去,许多邻居、同事们的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儿子,在求学、留学后都选择回到深圳开启自己的事业。退休后,在社会活动中也认识了很多从各地而来的年轻人,在这里扎根创业。当年的精神还在延续,蛇口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10版)

#退休#蛇口#开山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