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亡国之君崇祯,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

2020-07-21新闻10

明崇祯十七年(1664),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军一路攻城略地,兵锋一度威胁京师,而明朝方面由于判断不准大顺军的具体攻击目标,所以迟迟没有下诏勤王,此时的京师防备十分空虚,大顺军趁虚而入,一路奔袭,最终直抵京师。

由于守备北京的"京军"武备废弛已久,所以一触即溃。大顺军顺利的攻陷了北京。城破之时崇祯帝朱由检大呼:大明亡于我手,我以无言面对地下的列祖列宗。于是崇祯皇帝自去冠冕,以发负面。并留下"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的字条后于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大明王朝至此灭亡。

虽然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但是后世对崇祯却少有诋毁,认为崇祯只是运气不好,当初天启皇帝朱由校将国家交到他手里的时候国家就已经要亡了。就连崇祯帝的老对头李自成也在《登极诏》中写道: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桓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是崇祯皇帝其实也不是太糟糕,只不过是大臣们徇私枉法,将崇祯帝孤立了而已。由此可见当时的崇祯形象真的不是一个昏君。

后世也有学者认为明亡于万历,明实亡于嘉靖等等,那么崇祯帝究竟是不是一个明君呢?

一、 崇祯登基后的第一把火

要说崇祯帝朱由检登基后的最大政绩,莫过于铲除阉党,干掉了权倾朝野的"九千九百岁"大太监魏忠贤。

当年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临死前,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原则,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年仅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此时的朱由检虽然即将荣登大位,但是仍然心存疑虑。因为宫里此时最不想让他登基的,就是九千九百岁魏忠贤。

此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对魏忠贤是怕的要死,因为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权倾朝野,宫内宫外布满了眼线。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朱由检进宫登基的时候由于害怕宫内的食物有毒,因此在袖子里揣了好几张大饼。

在登基的前一晚,朱由检在寝宫里坐立难安,此时的他水不敢喝,东西不敢吃,看身边的人都觉得是魏忠贤的眼线,简直是如坐针毡。于是他便大宴宫中侍卫,在众人的簇拥下,朱由检终于安然的熬过了他在大明宫中的第一夜。这一夜过后,崇祯帝朱由检消灭魏忠贤的念头更加深厚了。

由于魏忠贤势力庞大,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因此崇祯帝朱由检便从他的羽翼开始下手,短短数个月的时间崇祯帝就将阉党铲除殆尽。明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魏忠贤的党羽已经尽数被罢免,魏忠贤也被贬谪至凤阳看守皇陵,之后上吊自杀。

但是决定打彻底打击阉党势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并没有因此而罢手,相反他杀伐果断的罢免了二百六十余名阉党成员,其雷厉风行之势颇有点当年朱元璋的架势。但与朱元璋不同的是,崇祯帝并没有朱元璋的能力,朱元璋将朝野清空,他也能自己单干,但是朱由检显然不具备朱元璋的实力。

二、 崇祯帝的政治举措

如果说铲除阉党是崇祯帝朱由检为后人所广泛称赞的事情的话,那么妄杀袁崇焕则是后世公认的荒谬之举。

袁崇焕是原辽东总兵,在天启年间曾亲手将努尔哈赤的铁骑阻挡于宁远城下,并打赢了宁远之战。但是由于当时魏忠贤的排挤,所以袁崇焕与孙承宗(袁崇焕的老师)只能辞官回家。

等到崇祯铲除阉党,便想起了袁崇焕这个有实力的将领,于是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负责蓟辽军事。当时受此重任的袁崇焕激动异常,当即立下了五年复辽的雄心壮志。结果时间过去一年多了,袁崇焕不仅没有收回一点土地,反倒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崇祯帝因此对袁崇焕充满了芥蒂。

后来皇太极绕过宁远防线,绕路从大同等地进攻明朝,明朝猝不及防,各地边关重镇相继沦陷,崇祯帝立即下诏,命各地集结士兵准备勤王。当时袁崇焕紧急领兵回防,和清兵先后到达北京,因此京城内有人传言说袁崇焕早已投降清兵,清兵到达京城就是袁崇焕领的路,于是崇祯帝便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即使袁崇焕在北京城下拼死作战也没有打消崇祯帝的疑虑。

即使最后战斗还没打完,崇祯帝便已经将袁崇焕下狱治罪。在失去袁崇焕之后,明朝在辽东的名将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明朝数次将正在平叛的将领调往辽东,如洪承畴等。据史料记载这些名将几乎将流寇李自成等人围剿,但是由于辽东战事吃紧又被紧急调走,因此李自成得以反复逃窜也有崇祯帝的原因。

三、 时也命也,天灾人祸

另外崇祯帝虽然勤劳节俭,事必躬亲,但是奈何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奄奄一息。但是陕西地带连年遭旱灾,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同时大旱又引起了蝗灾,使得灾情扩大。当时前兵部尚书吕维琪上书崇祯曰:"陕西村无犬吠,野无青草,百姓相食,十室九空"。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大多聚众从盗,毕竟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去抢别人村子里的食物。这就是李自成就算被打的只剩几十人,还能够迅速崛起的关键原因。

除此之外明朝京师地区饱受瘟疫的威胁,京军战斗力骤降。即使崇祯皇帝朱由检六下罪已诏,但是仍然没有挽回民心,再加上当时朝廷内部党争不断,文官效率极为低下,同时贪污盛行,十万石赈灾粮还没发出京师就被户部扣了一半,这样的朝廷焉能不亡国。

但是除却外部因素,亡国还有崇祯帝朱由检的自身原因。据《明史》记载,崇祯帝虽然勤政爱民,但是为人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此外崇祯帝并没有达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程度,因此当时很多的官员并不愿意真正的向崇祯效忠,如洪承畴,祖大寿等名将都先后向清兵投降。

可以说崇祯帝并不算是明君,他有救国救民之心,但是治国良方,如果在太平盛世也许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想要他力挽狂澜,也属实是为难了他。

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明朝#袁崇焕#太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