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2020-10-15新闻10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黄丽霞)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国庆中秋小长假里,“男子要参加23场婚礼”一度跃上微博热搜,引得不少网友表示:感觉全世界都在结婚领证,自己的假期已经被饭局安排了。十一假期历来受新人青睐,是扎堆举行婚礼的高峰期,而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许多婚礼推迟举行。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开展,国庆和中秋“双节”引发一股“结婚热”。作为人生的重要礼俗之一,人们素来非常重视婚礼,或传统、或现代,而你是否了解,广府传统婚礼习俗已经入选成为非遗项目了呢?

今年2月,越秀区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越秀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其中广府传统婚礼习俗名列其中。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广府传统婚礼习俗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想要一探究竟的市民们有福啦,位于越秀区惠吉东路1号的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已于国庆期间正式开放。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位于越秀区惠吉东路1号的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位于越秀区惠吉东路1号的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走进越秀非遗:在仪式感中感受传统婚礼的魅力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是流传于广州、佛山、中山、香港、澳门等广府地区的重要人生礼俗之一。据介绍,广府传统婚礼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六礼”,它包括择吉日、过大礼、落栊、安床、开脸、上头、出门、入门、回门等几个环节。

当定好良辰吉日后,男方会携带礼金和礼品到女方家提亲,又称“过大礼”。一般而言,礼品包括海味、椰子、生果、莲子等物,且所有礼金、礼品的数量一定要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当女方家接受提亲后,由小舅子们将嫁妆箱抬到男方家中,俗称“落栊”。而关于“落栊”需要准备的物品,也是颇有讲究,一般包括百合、莲子、红枣、花生、红包、四季衣服等。

落栊完成后,就要安床了。据悉,铺好的新床要由“好命婆”撒上一些寓意“好彩头”的红枣、桂圆、花生等干果。安好床之后就到开脸、上头环节。“开脸”是指女子出嫁前去净脸和脖子上的汗毛;“上头”是指女子出嫁前将辫子改梳成发髻。“上头”后,新郎新娘各剪一小缕头发放到红包里,寓意“结发为夫妻”。一切准备就绪,婚礼当天,新郎和伴郎团“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接到新娘。入门之后,新郎新娘齐齐向长辈敬茶,此时大妗姐会在旁边说吉祥词助兴,如“饮过新抱茶,富贵又荣华”。出嫁以后,新娘子还要回娘家探亲,即为“回门”。

广府传统婚俗传承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在这一套传统的广府婚庆仪式上,总少不了“大妗姐”——在婚庆场合中安排打点大小事务的重要人物,以保障婚礼顺利进行。据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府传统婚俗第四代传承人卢玮玮介绍,大妗姐正式成为一门行业,可以从自己的太姑婆说起。“清末民初时期,太姑婆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就帮助东家打点婚礼事宜。后来她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谋生手段,就慢慢地衍生了大妗姐这个行业。”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府传统婚俗第四代传承人“八姑姐”卢玮玮。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从小接触婚礼习俗的卢玮玮在与姥姥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了这门技艺,坊间人称她为“八姑姐”(以下称为“八姑姐”)。毕业于广州某院校历史系专业的八姑姐,曾到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学习和工作。“做这个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懂很多知识。所以我目前已经考取了高级美容师、高级化妆师、高级美甲师等50多个职业资格证。”记者了解到,她有着较为丰富的传统婚礼主持经验,对各地的特色风情较为熟悉。“我在工作这么多年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特殊棘手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能够巧妙快速地解决问题,保证婚礼顺利进行。”

“因为一份责任,让我坚持到现在。我想要让现代人在充满仪式感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促进家庭氛围的和谐。”已经入行23年的八姑姐坦言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懂得传统婚俗的人越来越少。她告诉记者,自己大概有60多个“徒弟”,而能够深耕的只有20余人,且大部分年龄在50~60岁之间,最小的也40岁了。因此八姑姐不断创新,争取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传统文化散发的光彩。比如过去新人在出嫁前要煲艾草、柚子叶水等“洗身”,当下她将其制作成喷雾,便于携带。又比如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她采用“直播”的形式举办了多场婚礼,新人双方的亲朋好友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云”观看婚礼仪式。“有一场婚礼,还吸引了很多外省的人围观,这种新颖的方式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广府传统婚俗。”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过去新人在出嫁前要煲艾草、柚子叶水等“洗身”,卢玮玮将其制作成喷雾,便于携带。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建立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

为用直观丰富的形式载体将这一珍贵文化传承保护下来,八姑姐早在2018年就有了开建婚俗馆的想法。“我之前是住在六榕街的居民,对社区的情况比较熟悉。旧南海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的社区,我也想将这项非遗文化引入社区,增强六榕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在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支持后,婚俗馆于今年8月中旬开建,并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完工。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外国人。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面积共计100平方米,包括两层空间。走进馆内,老照片、旧物件等充满“复古味”的物品赫然引入眼帘。这里呈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与婚庆仪式有关的历史图片、用品、饰品等,诸如老式录音机、洗衣机、缝纫机,过大礼使用的饼盒,开脸用的棉线,上头使用的梳子、镜子,女子穿着的嫁衣、携带的嫁妆等,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婚俗历史变迁图。据八姑姐介绍,馆内的老物件都是她“千方百计”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而成的。比如从自己家中或亲戚家中找到的过礼饼盒、电视机;从某交易平台买回来的老式洗衣机......其中里面部分物品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八姑姐笑称自己为了收集这些东西“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东西都是亲戚家中的,他们也有点‘不舍’,我就各种劝说。”她说自己还是希望通过展示实物,给大众更直观地呈现广府婚俗的变化,让大家感受这背后包含的岭南文化内涵。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内部环境。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文化馆内展示的传统婚礼时所需要的大葵扇、大红蜡烛等用品。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市民前来探馆。一位居住在辖内的外国友人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摆设,还不时向旁人请教其中富含的寓意,感受广府文化的魅力。市民张小姐和朋友经过时发现这里有一家新开的婚俗馆,便进内参观,她们被馆中特色的陈列物品吸引,并直言:“以前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今天看到后挺开眼界的。”街坊刘姨说以前这里是一个空置的房子,如今能够引入非遗项目,增加了社区文化内涵。下一步,八姑姐会继续将非遗项目推广进校园、进社区,“比如教学生们制作在婚礼上需要用到的手工艺品、食品等;设计推广相关文创产品,将非遗带到大众的身边。”通过这些方法,来增强学生与社区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市民可以到这里找寻老广的婚礼记忆

“八姑姐”正在制作“金玉满堂”甜品。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