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间的名臣李秉,他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很陌生的,但对他的为人熟悉的人,都会对他大加赞赏。李秉于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中进士,历任福建延平推官、户部郎中等职,并于景泰三年任宣府巡抚,提督军务,镇守边境,防范蒙古鞑靼。
明朝大臣
要说李秉在战场上的表现,就不得不说成化三年征讨女真的战役了。成化三年(1467年)五月,明宪宗朱见深命李秉提督军务,与武靖伯赵辅率军兵征讨建州女真部。明军兵分五路各万骑,从抚顺关出塞,攻至建州,共擒99人,斩536人,摧毁营寨数百。此战对建州女真打击较大,被后人称为“成化犁庭”或“建州月屠”。在李秉的建议下,明宪宗下令杀了建州女真的首领董山等人。因此战的功劳,李秉受封加太子太保衔。
明宪宗当时对李秉也是很信任,成化犁庭归来之后,正好吏部尚书王翱退休了,明宪宗就让李秉接任吏部尚书。明朝时六部在名义上虽是平等的,但潜规则里,六部以吏部为首,吏部尚书的职权仅次于内阁辅臣。李秉本人曾掌管刑狱,在巡抚宣府时也遇到过诸多官员不法的行为,就早觉得明朝已经澄清吏治。得到明宪宗的重用,此时的李秉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明朝官员油画
当时朝廷正好有八千多名监生正在等候安排任职。所谓的监生,就是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有监生身份的人,可以不参加科举,直接以监生身份走入官场,只是前程上会有一定的限制,不如进士那样官运亨通。在明朝,获得监生的身份除了在国子监读书之外,还有几种途径:1.捐监,就是花钱去买;2.荫监,即父辈或祖辈有功,获得恩荫,或者祖辈有大难,朝廷需要补偿,朝廷会直接给监生身份。3.举监或贡监,即被当地有望的人或官员推荐的举人或秀才,也成为监生。
李秉认为官员的品质道德各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李秉打破旧例,竟对这八千多名监生进行考核。所谓的旧例是这样的,按照朝廷规定,吏部可以对监生选任或在职官员进行考核,以罢免不合格的监生或官员,但有数量限制。也就是说,吏部不能随意罢免监生。
明朝人
结果在严格的考核之下,李秉先罢免了数百名监生,随后再进行第二轮考核,又罢免了数百名监生。其罢免监生的数量远远高于规定数量,是规定数量的数倍。这些被罢免的监生,不管监生身份是怎么来的,一旦被罢免,就意味着之前的花费白白浪费。况且这些监生背后不乏身居高位之人,有些监生还是一些有名望的人或朝廷高官的子孙或门生。李秉这么一搞,一下子就得罪了很多朝廷官员。《明史》: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
成化十四年正好是吏治考核的一年,一些官员纷纷暗中面见李秉,希望能够贿赂李秉,以在考核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内阁大学生彭时的族弟彭华曾找李秉,要求关照某个官员,结果李秉不讲情面,直接把这个官员都调出京了,此事引起彭华的不满。
明朝人
报复很快就来了,一场“倒李”的风波如期而至。成化五年正月,给事中萧彦庄等人联名弹劾李秉徇私等十二条大罪,并指责李秉暗中交结御史,结党营私。明宪宗大怒,说:“李秉原来有很多官员推荐,怎么会有这么多违法之事呢?”于是,让刑部调查李秉。刑部审问了李秉的两个下属吏部左侍郎崔恭和吏部右侍郎尹旻,这两个人与李秉关系并不好。当初吏部尚书空缺之时,崔恭本有机会升任,明宪宗却把位置给了李秉,崔恭因此嫉恨李秉。尹旻是李秉直属下属,李秉曾对尹旻的建议言听计从。后来有人传出流言,说吏部的大权在侍郎手中,李秉从此开始疏远尹旻,尹旻却怀恨在心。《明史》:左侍郎崔恭以久次当得尚书,而秉得之,颇不平。右侍郎尹旻尝学于秉,秉初用其言,既而疏之。侍读彭华附中贵,数以私干秉,秉不听。
汪直
崔恭和尹旻指出李秉确实有不法行为,他们曾多次劝谏,李秉都置之不理。明宪宗最终治了李秉徇私之罪,免掉其太子少保衔,让李秉致仕,并把李秉提拔的一大批官员全部调外任或者罢职。事情还没有结束,明宪宗又找来弹劾李秉的萧彦庄,问他与李秉结党营私的御史是谁,萧彦庄竟无言以对。后来,萧彦庄供出了刘璧、吴远、冯徽等3人。
原来,此前有人弹劾吏部不公平,吏部官员的升迁速度比其他部门快。当时明宪宗就下诏,两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均由皇帝自己任命。刘璧、吴远、冯徽等3人曾反对此诏,说:“朝廷官员由皇帝任命,吏部不干预,台谏官员又不敢说话,如有什么差错,到时谁来负责?”同时刘璧建议明宪宗恢复旧制,即由吏部推荐官员,再由皇帝做决断。明宪宗刚刚下诏,却被刘璧等人打脸,心中恼怒,将刘璧等人贬谪了。如今,萧彦庄供出刘璧、吴远、冯徽等3人,明宪宗一听大为气愤,又将这3人下了监狱。
朱见深画像
没过多久,事情又出现戏剧化的发展,受李秉牵连而被贬职的一些官员表示不服,纷纷上书抗辩。经过查实,这些官员大多为官清廉,名声很好,并没有贿赂李秉,也不是因李秉徇私而得到升迁。这就表示萧彦庄的弹劾不实。明宪宗又下令把萧彦庄给抓了,再把跟着萧彦庄弹劾李秉的官员贬职。
最终的结果是,刘壁被外调,萧彦庄也被到四川永宁,其余其他被贬的官员都陆陆续续被官复原职,只是李秉仍以致仕处理。也就是说,这场针对李秉的政治事故,轰轰烈烈折腾了几个月时间,大多数人都是虚惊一场,真正受到处罚的人只有3个,就是李秉、刘壁和萧彦庄。刘壁和萧彦庄两人在朝中职权一般,只有李秉官拜吏部尚书,位高权重,显然这是一次策划好的“倒李”行动,其目的就是把李秉搞下台。
彭时像
倒李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就是李秉罢免了太多的监生,并在吏治考核中不留情面,损害了很多朝廷官员的利益。遗憾的是,幕后主使是谁却不得而知。有人说其幕后指使是当时任大理寺卿的王概,因为王概也惦记着吏部尚书的位置,他又是萧彦庄的同乡。有人说此事可能跟名臣王竑有关,因为王竑和李秉曾一起被举荐,两人都在京城为官一年多,就被陆续罢官,即便罢官之后,两人也经常被同时提起。也有人说是内阁首辅彭时策划的,因为李秉在吏治上的做法已经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连彭时的族弟都牵扯进去,彭时想用崔恭代替李秉。还有人说是明宪宗朱见深所为,因为这事折腾几个月,好像事态的发展完全掌握在明宪宗一个人的手中。《明史》: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明宪宗
但不管怎么样,有着一股赤诚的、报效朝廷之心的李秉最终还是被免职。李秉虽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不容于朝廷,却得到天下士子的拥护。明宪宗一开始是有重罚李秉的想法的,当时正是科举开科,全国士子云集京城,准备参加会试。一些士子说:“李公天下正直之人,谁不知道?如果朝廷抓了李公,我们就罢考,以赎李公之罪。”士子十年寒窗,通过科举走上官场,这道路也充满艰辛。对于那些用钱或用恩荫等手段走上官场的监生,士子们也会心中不满,李秉的做法自然也会得到天下士子的拥护。明宪宗最终也只能轻罚李秉,将其罢官,让李秉回老家。
李秉出京之时,一些和他关系好的大臣,和准备在京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过来送行,据说来送行的人送了十里,才依依拜别。